終上幾點,皇帝可以縱容著他,因為皇帝的最大職責就是保證自己的江山永固,牢牢抓住國家的主導權,人民的利益往往放在其次。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誌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壹心腹和代理人。
和珅為官20余載,貪汙的錢物折算下來超過了10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朝15年的財政總收入。和珅以自己這樣的赫赫有名的“輝煌成績”,成為了歷史上貪官的代名詞。
和珅的主子,就是當時的乾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壹代聖君,在治理國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開創了康乾盛世。這麽聖明的壹位帝王,怎麽偏偏就會對和珅的巨貪視而不見呢?我不是史學家,也不是政治學家,所以,自己的理解難免會出現粗淺或昏悖,就當作是茶余飯後的閑談吧。
首先,和珅成為巨貪,對於乾隆與和珅來說,是雙贏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國家處罰最嚴厲的罪行是謀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絕對屬於十惡不赦,不僅僅是要滿門抄斬,還有可能被誅九族。壹個國家在平和時期,什麽樣的人會謀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實力的大官。眾所周知,官員所追逐的,無非就是兩樣,權與利。如果把權當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這些人所看重的,不僅僅是對所有社會財富的占有,更在於實現在精神上對社會的統治。壹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為國家領袖這壹特定的位置上,才能達到這樣的境地。如果壹個官員有這樣的欲望和念頭,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謀逆之心。這樣的官員對於皇帝來說,是最危險的,也是真正的敵人,因為對自己的皇權統治產生了威脅,進而有取代自己成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對於這部分人,皇帝決不會姑息,進行打擊也是絕不手軟的。
官員中的另壹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質財富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貪官們。此類人的貪腐程度,與和珅壹樣,是和自己的職位高低密切相關的。在最初和珅從壹個卑微貧寒的書生成為壹個不起眼的小官時,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寶玉器和成堆的金燦燦、白花花的金銀的,或許,有人給他送上兩箱水果之類的土特產、請他到飯館撮壹頓便會心滿意足、感激不盡。隨著得到皇帝的賞識被節節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處便越多,在物質財富方面愈發地表現出了極強的占有欲。在對於權力的認知和態度上,不是為了謀取更大的權力,而是為了更好地為自己攫取物質財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實事求是地講,他們個個都是飽讀史書並通過層層選拔才得以成為官員的社會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權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權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給予。所以,他們便會想方設法取悅皇帝,不讓皇帝對自己設防,於是,在思想上絕對忠於皇帝,在行動上絕對服從和服務於皇帝,不遺余力地維護皇帝的統治地位。當付出這樣的辛勤和努力積累到壹定程度之後,終於博得龍顏大悅,便被賞賜了更高的職位,進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撈取好處的機會。然後,再開始新的壹輪循環,繼續堅持不懈地取悅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撈取更多的好處。和珅無疑是這些官員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謂是登峰造極。
可以說,和珅是個特別務實的人,也是個特別有原則的人,在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上可以極度放縱,但在皇權上,是絕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對於皇帝的“忠”,實際上有兩層含義:壹種是對皇帝允許和庇護自己斂財的感恩,壹種是維持現狀以便於自己斂財可以更長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國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斂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沒有發生改變。不僅如此,和珅的所謂的成功,也成了當時官員隊伍學習的楷模和效仿的典範,也慢慢演變成了當時的為官之道,各級各類官員都紛紛如此操作,於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這說明,當時和珅的這種“經驗”,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認可的。這些貪官們雖然橫征暴斂、魚肉百姓,但對於皇帝卻是忠心耿耿。貪的是國家的錢,皇帝不追究,別人自然就不能怎樣,所以,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無忌憚。
和珅的官位高,權力大,勢力也大,圍著自己轉的“和系”的官員就必然很多。在過去,官員之間的這種“結黨”行為是嚴厲禁止的,但和珅卻平安無事,這也正說明了乾隆皇帝早就把和珅看透了。和珅盡管位居群臣之首,但和皇帝比起來,也只不過是如來佛手心裏的孫猴子而已,鬧不出什麽妖蛾子來。況且,金錢是壹柄雙刃劍,和珅手裏聚斂的這筆特別巨大的財富,壹方面是富有的滿足,從另壹個角度講,是對他形成了牽制和壓力。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和珅既然挖空心思地積累這麽多的財富,就更怕失去它,而能真正讓這筆財富留下來的,只有壹個人,那就是皇帝。所以,精明的和珅清醒地知道這壹點,他不想讓自己以及自己擁有的財富成為不穩定元素,便會自覺地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更加地忠於皇帝。和珅與其他中央和地方的官員所結成的無形的關系網,也是純粹靠金錢來維系的。這些人結成的這張網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構建能夠順利得到物質財富的壹條渠道,而不是為了營造與皇帝抗衡的另壹個權力核心。對於這個圈子的建設,和珅作為主導者,是不可能讓其變成有謀逆政治主張的非法組織,而只是互相利用和制約的松散結合,不但不會危及皇權,相反,他會在圈子裏傳播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忠君”思想,進而,讓乾隆的皇權統治更加牢固。於是,在這個思想的主導下,和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這個圈子裏做自己的財富領袖,而乾隆皇帝可以高枕無憂地做自己的最高統治者。兩者平安相處,互利雙贏。
其次,乾隆皇帝或許有“肉爛了還在鍋裏”的想法。
在封建社會,社會財富的所有權都屬於皇帝,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給予某些大臣壹些土地、房屋、金錢,也是賞賜的,是壹種使用權的暫時轉移,根本所有權還是屬於皇家的。不僅僅是這些物質上的,就連所有的公民,也都是皇帝的臣民,生殺予奪,都掌握在皇帝手裏。
和珅貪財,聚斂了驚人的財富,這樣的事情英明的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聽之任之,壹方面有上述第壹個原因之外,另壹個原因,無非就是讓和珅暫時代管壹下罷了。國家真的要是需要了,可以隨時將之拿回來,壹道聖旨,和珅不敢不從。
另外,這筆巨大的財物放在和珅家裏,皇帝很放心。因為那個時候還不存在貪官向海外潛逃那壹說,也還不可能將貪汙的巨款秘密轉移到海外的金融機構。所以,貪汙再多的錢物,也只好藏在自己的家裏。不論是國家的大金庫還是個人的小金庫,“肉爛了還在鍋裏”,反正都是皇家的,乾隆皇帝深深知道這壹點,便不會視做壹塊心病了。
再而言之,那個年代還沒有發行紙幣,都是金屬貨幣。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銀行,不可能存在銀行裏吃利息,所以,和珅貪汙受賄的成堆的金銀便只好堆在自家的庫房裏。這樣,也相當於為國家的金庫節約了場地。況且,和珅所貪汙受賄的錢物中,有很多是那些價值不菲的古玩字畫、奇珍異寶。如果將這些寶貝放在宮裏的庫房,那些管庫的太監們因為不是自家的東西,便不可能會特別經心,常年的蟲蛀鼠咬、發潮黴爛,肯定會對這些寶物造成損害。尤其是那些古字畫,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而放在和珅家裏,他是個視金錢比生命還重要的守財奴,肯定會嚴加看護,特別精心地來保護,保證不會有任何毀損的。和珅的貪婪,也決定了錢物在他的府上是只能進不能出,拿出去比割自己的肉還疼,更不會施舍救濟老百姓。如果說是清官,就不好保證了,不僅沒錢,即便真的有了錢,根本存不住,轉手就發給下面的百姓了。作為政府,從老百姓身上搜刮錢財肯定會引發人民的不滿。而借貪官的手,搜刮了民脂民膏,百姓的怨言更多的是發泄在貪官身上,對於皇帝的形象損傷不大。如果象征性地把民憤極大的貪官處決了,還可以得到百姓的頌揚。而那些贓款贓物,自然是要收繳國庫的。這樣,作為帝王,就可以名利雙收了。事實也證明,乾隆皇帝的判斷和抉擇是正確的。
第三,乾隆皇帝不缺錢。
清朝貪官的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大環境是有關系的。和珅所得勢的時期,是康乾盛世的後期。總的來看,國家很富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保證。最最關鍵的,當時是壹個和平發展的時期,從康熙後期到雍正,再到乾隆,國家已經有近百年沒有進行過大的戰爭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裏,戰爭是對壹個國家財力物力人力消耗最大的事情。因為是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人力。倘若有了戰爭,便會在全國範圍征兵,征走的都是青壯年的勞動力。以人力為主的農業,壹旦勞動力缺失和減少,就會對產業造成巨大的損傷,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大大銳減,國力自然就會減弱。有時候,壹場戰爭就足以毀掉壹個曾經輝煌的王朝。比如唐朝的壹場“安史之亂”的內戰,便把上百年積澱的繁榮昌盛給打沒了,唐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在乾隆時期,國家是相對和平的,沒有任何的大戰爭,國家便沒有什麽特別大的開支。再加上那個時候是以第壹產業即農業為綱,第二產業很不發達,國家也沒有什麽重點投資和重大工程項目,所花費的財政經費,主要是日常的行政辦公經費、人頭費和撥付的賑災款項等。再加上乾隆身體好,長壽,國家超過半個世紀不修皇陵。國家不缺錢,就是皇帝不缺錢,於是,乾隆便不會挖空心思算計和珅家裏的贓款。從這個角度說,和珅成為大貪官,也算是壹個特別的時代的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