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鹹豐以來,瓷釉逐漸變厚,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波釉”、“橘皮釉”現象較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出現氣泡和脫釉。白釉也不像嘉道、道時那麽白,逐漸變成白中略灰的顏色。
4.窯轉紅釉,然後有了很大的變化。釉面上的藍紫色斑點越來越少,而紅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紅色,幾乎看不到藍紫色斑點。到了光緒和宣彤,出現了另壹種由紅和黑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如下:雍正時,藍色多於紅色;乾隆年間,藍色少於紅色;賈、道紅多於藍;鹹豐以後基本全翻紅;到了光緒和宣彤,它由紅色和黑色組成。
5.青花的顏色只有1-2級。同治末年,出現了壹種青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青花堆粉少了。此時青花下的那堆粉,顏色極薄、極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