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先破後立,方得新生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它被國家明令禁止出國展覽,它是十大頂級國寶之壹,它被喻為青銅時代的頂峰傑作,它便是今天的主角──四羊方尊。
破而後立,‘方’ 得新生
"破立"之說源出於道家,白日飛升的傳說。對於四羊方尊印象,可以追溯到小學的課本,那個時代,我們還不之道它那坎坷不平的歷史和顛沛流離的身世。時至今日,當我們再說起它,已然是壹方之尊,曉喻新生。
四羊青銅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壹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各居壹隅。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面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範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整體器宇軒昂。
四羊方尊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器用與動物造型有機地結合成壹體,並擅於把握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壹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如今養在深閨的四羊方尊也有過壹段‘心碎遭遇’:輾轉於各個賣家之手、被炸碎、被遺忘、被修復,命運充滿坎坷。
1938年,湖南寧鄉縣17歲的農民姜景舒兩兄弟挖土種紅薯時,發現了這個滿身泥土的寶貝。在此之前,四羊方尊已在地下沈睡了3000多年。鄉親們聽說出了個寶貝,全都跑來欣賞,不久方尊的壹個羊頭的細小角尖就被弄掉了。同年5月,黃材鎮的壹名古董商張萬利以400大洋購得四羊方尊。隨後,四羊方尊很快被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西遷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縣,而四羊方尊就在不久後的日軍空襲中,被炸碎成了20多塊。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這個破碎的寶貝。又過了兩年,修復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國內文物修復大家張欣如身上。張欣如上世紀30年代便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傾古齋”學習古玩修復,。
1954年,張欣如調至湖南省文管會,接到任務修復四羊方尊。清洗碎片、烙鐵焊接……每天,張欣如都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腿上,壹手扶著,壹手作業,絲毫不敢分心。兩個多月後,四羊方尊終於修復成功,再次展現出3000年前的瑰麗身影。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缺壹塊殘片。原來,農民姜景舒在賣尊給古董商時,曾有意識留下鋤掉的壹塊碎片作紀念。
1976年,被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發現。為此,高至喜遠走寧鄉縣,千方百計尋找到姜景舒兩兄弟。至此,尊口上的雲雷紋殘片才終於完璧歸趙。
羊是人類最早狩獵並馴養的家畜之壹,又因為中華大地普遍適宜飼養,於是羊就和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羊有‘跪乳‘的習性,常被人們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人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不僅如此,羊還經常和壹些表示吉祥善良的字發生聯系,像‘善’、‘祥’、‘美’字和很多銘文,吉祥二字也經常被寫成‘吉羊’。
青銅方尊是商周時期的重要的禮器之壹,最早始於商代的圓尊。羊首尊,是商代中晚期王室所用禮器,文獻著錄國內外現存的這類方尊至少有近百件,其中器形類似的方尊有幾十件。通過對這些青銅尊的器形、紋飾以及鑄造技術的難易程度分析,這類尊,經歷了由圓形,到圓口方腹,再到方口方腹的演變。而方尊的羊首裝飾,經歷了從誇張變形、復合獸頭到具象動物造型的演變,在央視《國寶檔案》節目中和已經出版的青銅器研究皆有記錄。
借著‘東風’,去年年底開啟了壹段復刻歷程,雖然我們算不上最先復刻的,但在紫檀上的嘗試,也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原物體型巨大,對於紫檀來說不可能達成,但按比例縮小還是可行的。
搬出我珍藏的超大口徑老料動刀,對於方形器形來說,材料的要求和損耗是相當之大,自古以來,也有‘壹方頂十圓’之說,這也是復刻‘四羊方尊’壹開始最大的挑戰。
木雕是壹項減法活,也就意味著如果稍有不慎,去料過多,也就會毀了壹件作品。所以在木雕過程中,會伴隨著很多個步驟:設計、打胚、初胚、調整定型、修光、精修、開線等,每壹個步驟都需要人工參與。
見證壹件作品的成長是壹件幸事。出於情懷,我們選擇;出於尊重,我們選擇;出於對文化和知識的渴求,我們選擇它。接下來,讓我們壹起欣賞成品吧!
博物館就像壹列穿越時空隧道而來的列車,我從車廂壹側穿過另壹側,復又折返;妳在展品前駐足或瀏覽文字;他側著頭認真的在聽著導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路歷程,而每壹件古物的背後也有著自己的歷史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