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長篇敘事詩《神曲》是但丁在流亡中寫成的壹部不朽名著。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篇,長壹萬四千余行。作者以高度的想象力,描寫神遊地獄所見的觸目驚心的情景,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觀念,鞭撻專橫的教會統治和腐敗的僧侶階級,深刻反映了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社會生活。但丁對後世影響極大,世界各國曾用多種民族文字翻譯《神曲》。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聖的喜劇》。但丁原來只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喜劇》,後人為了表示對它的崇敬而加上“神聖”壹詞。起名《喜劇》是因為作品從悲衰的地獄開始,到光明的天堂結束,帶有喜劇的因素。《神曲》全長14000多行,分為《地獄》、《煉獄》(又譯《凈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100歌。
長詩采用中古文學特有的夢幻形式,敘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壹個夢。在夢中,但丁在壹個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時,他在陽光的沐浴下朝山頂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現了三頭猛獸——豺、獅、狼,詩人驚慌呼救,這時出現了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他遵從聖女貝阿德麗采——即但丁青年時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從另壹條路走出絕境。
但丁在維吉爾的帶領下遊歷了地獄和煉獄。地獄***九層,上面寬下面窄,像壹個大漏鬥。地獄陰森恐怖,淒慘萬分,凡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的靈魂都被罰在地獄中受刑,並根據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層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層,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獄的第八層,詩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當時還活在世上的,迫害過詩人的教皇蔔尼法斯八世。他們的身體頭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兩條腿在外面劇烈地扭動著,掙紮著。詩人見後高興地說道:“真是罪有應得!他們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腳下,而把兇惡的人捧在頭上。讓他們永遠受罪吧!”
煉獄裏的靈魂的罪孽比地獄中靈魂的罪孽輕些。煉獄是壹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麗的海灘,山外有山腳,頂口是地上樂園。煉獄也分為七層,這裏每壹層分別住有犯過驕、妒、怒、情、貪、食、七種罪孽的亡魂。他們的罪孽較輕,可以得到寬恕。經過烈火的焚燒,斷除孽根後,他們可以升入天堂。地上樂園裏飄著吉祥的雲朵,花瓣般的雨珠,這裏出現了聖女貝阿德麗采,她接替維吉爾引導但丁遊歷天堂。
天堂莊嚴光輝,充滿歡樂和愛,住著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們享受著永遠的幸福。天堂也分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們的住所,充滿上帝的光和愛。但丁見到了聖父、聖母和聖子“三位壹體”的奧秘詩人覺得,在那天府裏才真正見到了人類最理想的境界……
這便是《神曲》的主要內容。但丁在作品中積極關心現實,他寫的是中世紀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詩中所寫的遊歷三界的所見所聞,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現實生活,涉及了當時佛羅倫薩以至意大利復雜的黨派鬥爭,涉及教皇和僧侶們的罪惡,也涉及貪官汙史、及新興資產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壓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個愛國主義者。他渴望祖國統壹和平,反對分裂和紛爭,即使在另壹個世界裏,他也和鬼魂們談論意大利的政治形勢和國家興亡問題,有時禁不住內心的激動,他還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感情。《煉獄》第6歌中他為祖國的分裂和動亂而哀痛:
唉,奴隸般的意大利,妳哀痛之逆旅,妳這暴風雨中沒有舵手的孤舟,
妳不再是各省的主婦,而是妓院;
……
而妳的活著的人民住在妳裏面,
沒有壹天不發生戰爭,為壹座城墻,
同壹條城壕圍住的人卻自相殘殺,
妳這可憐蟲啊?妳向四下裏看看,
妳國土的濱岸,然後再看望妳的腹地,
有沒有壹塊享著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獄是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天堂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煉獄則是我們人類從現實到理想中須經過的苦難歷程、但丁希望人們認識罪惡,悔過自新,去認識最高真理,達到最理想的境界,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思想,顯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神曲》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力地襯托了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全詩分三部,每部33歌,每段三行詩。三部詩又都用群星作結束,這壹切烘托出這樣的氣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隨著詩句的階梯,人類正從地獄通向天堂,由低賤向高尚攀登、發展。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合稱。相傳是公元前九世紀壹位叫荷馬的盲詩人所作。
荷馬史詩被稱為歐洲文學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藝技巧高度發展的結晶。三千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單就研究結果印成的書,就可以自成壹個小圖書館。
(壹)荷馬史詩的形成過程。
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壹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壹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壹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裏山大裏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二)《伊利亞特》故事梗概
《伊利亞特》的意思是:“關於伊利昂的史詩”。希臘人稱“特洛伊”為“伊利昂”。特洛伊是小亞細亞西北岸赫勒斯滂海峽(現稱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壹個城市,商業繁榮、土地肥沃,富遮而美麗。特洛伊戰爭的是起因,相傳是因為“不和的金蘋果”。
傳說,狄薩亞利王珀琉斯與海神的女兒結婚時,邀請了所有的神來參加婚禮,但是唯壹沒有邀請不和女神厄利斯,她壹氣之下來到宴席上報復,扔下壹個“不和的金蘋果”,上面寫著“贈給最美麗的女人”。
於是,有三位女神開始爭這個蘋果。這三位女神是: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但是三位女神爭執不下,就要求主神宙斯裁判。宙斯卻讓她們去找特洛伊王子巴裏斯裁決。三位女神找到巴裏斯,分別向王子作了許願意:赫拉許願巴裏斯成為最偉大的君主;雅典娜許願巴裏斯成為最勇敢的戰士;阿佛洛狄忒許願巴裏斯有迷惑女人的魅力。最後,巴裏斯決定接受阿佛洛狄忒的許願,把金蘋果判給了她,讓她成為最美的女人。
隨後,巴裏斯到斯巴達作客,果然迷惑了國王的美麗妻子海倫,並劫走了大批財物。於是,希臘各部落推選阿伽門農為統帥,發動10萬大軍,1186條戰船,渡海攻打特洛伊,以報仇雪恨並奪回海倫。特洛伊方面也聯合各部落進行抵抗,就爆發了這場戰爭。因特洛伊易守難攻,希臘軍隊攻打了9年卻沒有攻下城池,雙方傷亡重大。
第10年間,希臘軍由足智多謀的俄底修斯獻計,部隊假作退兵,卻留下壹個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將木馬拖回城裏,不想木馬中藏著20名希臘士兵。夜裏,特洛伊人還在祝賀時,木馬中希臘士兵殺出,裏應外合打開城門,雙方經過激戰,希臘軍占領了特洛伊城。
希臘軍各部入城後,殺死全部男子,燒毀城池,帶著女俘和其他戰利品返回本土。
(三)《奧德賽》故事梗概
“奧德賽”的意思是:“關於俄底修斯的故事”。描寫了希臘軍英雄俄底修斯獻計攻破特洛伊城後還鄉的故事。這個故事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海上的漂泊10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回鄉後復仇的故事。
[第壹部分]戰爭結束後,俄底修斯帶領部下離開特洛伊後,在海上遇到風暴,飄到了伊斯瑪洛斯,他們殺死了當地的居民,掠奪了無數的錢財女子,正在飲酒作樂時,被喀孔涅斯人包圍。
俄底修斯率部突圍後,又飄到了食蓮國。這個國家有壹種蓮花,人吃了後就不想回故鄉了。俄底修斯有部下有兩人吃了這種蓮花,趕緊開船擺脫這種誘惑。可是隨即又闖進獨眼巨人的島上,有兩名部下因上去偷羊被巨人吃掉。俄底修斯被囚禁在山洞裏。他想出壹條計策,用燒紅的樹幹戳瞎了巨人的眼睛,終於逃回船上。
不料想,這巨人是海神的兒子,於是與海神結下了仇,海神興風做浪,處處阻撓俄底修斯的航行。俄底修斯終於到過埃俄羅斯居住的島上,埃俄羅斯送他壹只口袋,裏面裝了各路風,但把西風留下來助俄底修斯回鄉。航行了9天,已經可以看到故鄉海岸上的烽火,不幸的是俄底修斯的部下以為口袋裏裝的是財寶,私下打開後狂風大作又將他們吹回原路。途中又遇巨人族,損失了全部船只,只留下俄底修斯自己坐的那條船。
後來,他們又經歷了種種危險,千辛萬苦到了太陽神島上。同伴們因為宰殺神牛,觸犯天律,被宙斯用雷霆擊沈船只,全部溺死,只有俄底修斯沒有吃牛肉才保下壹條命來。俄底修斯飄到俄古癸亞島後,被美麗的仙女卡呂普索留作丈夫,壹住就是七年。年來宙斯命令仙女放他回鄉。
俄底修斯在離開特洛伊10年後,才飄流到斯刻裏厄島。這個島上的國王得知他就是俄底修斯後,送給他很多禮物並派快船送他回國。
[第二部分]俄底修斯離開故鄉20年,國內已生意外。許多貴族少年想奪取他的財產和王位,向他的妻子珀涅羅珀求婚,並天天在宮裏胡鬧,把俄底修斯的壹份家產幾乎花光。
俄底修斯回國後,受女神雅典娜的指點,自己化裝成乞丐,采取各種辦法試探了妻子、兒子和仆人對他的忠心,懲罰了那班無賴的求婚者,夫妻最後團圓。
(四)荷馬史詩的主題思想
史詩的主題思想是歌頌氏族社會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屬於戰爭的哪壹方,都在歌頌之列。《伊利亞特》的基調是把戰爭看成正當、合理、偉大的事業,但同時又描與了戰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並通過英雄們的淒慘結局,隱約地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奧德賽》是歌頌英雄們在與大自然和社會作鬥爭中,表現出的勇敢機智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壹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
《哈姆萊特》 內容精要:
陰森悲慘的氣氛籠罩著丹麥王宮,四處刮起血腥的氣息。老王神秘地死去,其弟克勞狄斯登基為王,並娶了他的嫂子為王後。日夜在宮廷尋歡作樂。鄰國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要報殺父之仇,乘機舉兵欲要侵犯丹麥。壹時種種不祥征兆紛紛出現,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年輕的哈姆雷特是已故丹麥國王的兒子,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個性,深受百姓愛戴,在威登堡大學學習,此時正回國奔喪。父親突然死去,母親又迅即改嫁,他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壹切都顯得無意義。
城堡露臺上壹連幾夜出現了無聲的鬼魂。哈姆雷特的同窗好友把這壹情況告訴了他,於是在壹個陰森可怖、刺骨寒風的夜晚,他們壹起登上露臺。黑暗中,哈姆雷特果然看到了他父親的鬼魂。鬼魂把他引到壹個僻靜處,向哈姆雷特訴說了自己被害的經過,壹天午睡時,克勞狄斯弟弟把毒藥灌入他的耳朵,奪走了他的生命。他要哈姆雷特替他報仇,但要寬恕哈姆雷特的母親。
從此,復仇壹事縈回著哈姆雷特的腦海,在那顛倒混亂的時代,他將要承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那時,哈姆雷特已深深戀上首相波洛涅斯女兒奧菲利婭,而世故的波洛涅斯卻從中作梗。壹天,哈姆雷特在奧菲利婭面前做出了許多癲狂動作。人們認為哈姆雷特為愛情發瘋了。克勞狄斯老奸巨猾,心懷鬼胎,多次派人去刺探哈姆雷特的真實心。其實,哈姆雷特沒有瘋,只因為見了父魂,使他看到了人世險惡,不肯輕信,但要報仇,又覺得孤單勢薄。忍受與反抗,生存與毀滅,報仇與恐懼,使他內心總處於不安之中。於是他索性裝瘋賣傻,但他壹定要設法驗證鬼魂的話。
壹個戲班子要在宮廷演戲獻藝。哈姆雷特安排他們上演《貢紮古之死》,他特地編進壹段戲:國王的侄子把毒藥灌入國王的耳朵,謀殺了他,奪走了王位和王後。看戲的克勞狄斯大驚失色,匆促離場。哈姆雷特終於驗證了鬼魂的話。當天晚上,哈姆雷特窺見克勞狄斯正為他罪惡祈禱懺悔。他來到母親的臥室,讓其母照壹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靈魂。此時帳後有人驚呼,哈姆雷特誤認為是克勞狄斯,壹劍刺去,刺中的卻是首相波洛涅斯。當場,他痛斥了母親喪失理智,做了情欲的俘虜,背叛丈夫,許身給壹個竊國的小醜,使貞節蒙汙,褻瀆純潔的愛情,克勞狄斯借著首相被刺死,他說首相兒子要來報仇,,讓王子去英國避兇。然後他又讓王子帶封信給英王,希望將王子處死。
途中,王子拆了信,知道真相,偷改了書信。但次日遇到了海盜,交戰之後,他乘船回國,找到霍拉旭,把壹切都告訴了他。
單純的奧菲利婭發現心愛人走了,父親死了,精神失常起來。終日遊蕩、采花、歌唱。壹 天,她想把花冠掛上枝梢,身下的樹枝斷了,她落入河中溺死。首相兒子雷歐提斯歸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克勞狄斯乘機唆使他用毒劍與哈姆雷特決鬥。哈姆雷特明知有虎偏往山中走,不聽霍拉旭的苦口婆心的勸阻,接受挑戰。第壹回合中,哈姆雷特擊中對方壹劍,克勞狄斯斟上壹杯毒酒。以示祝賀。但王子急於比賽,沒有喝這杯毒酒。第二回合王子又獲勝,王後高興地替王子把這杯毒酒壹飲而盡。前兩回合中雷歐提斯深知手中毒劍厲害,不願刺向王子身上,克勞狄斯用激將法煽動他。最終雷歐提斯擊中了王子。雙方奪去各自的劍,王子用奪來的毒劍刺中了雷歐提斯。王後中毒後叫著倒地,雷歐提斯也奄奄壹息,揭發了克勞狄斯的陰謀,王子猛地舉起手中毒劍刺中了克勞狄斯。
臨死前,哈姆雷特留下遺囑,並要霍拉旭向世人講述這段悲慘的故事,以警示後代,然後王子帶著不盡的遺憾,告別了人間。
時代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14世紀開始於意大利,約在15世紀末傳播到英國,在16世紀下半葉運動展開。當時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下,國家統壹安定,經濟繁榮,新興的從事工商業的市民階層十分活躍。為適應市民們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倫敦市附近壹帶建立起許多劇場。在16世紀到17世紀之交,英國戲劇藝術進入了全盛時期,把英國文藝復興運動推向了高潮。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偉大戲劇家和詩人。他壹生創作了37個戲劇和《十四行詩集》等詩篇,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文學遺產。
經典片段
哈姆萊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壹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壹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麽都完了;要是在這壹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壹具朽腐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將要做些什麽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淩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壹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壹生?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壹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誌,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壹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壹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且慢!美麗的奧菲利婭!——女神,在妳的祈禱之中,不要忘記替我懺悔我的罪孽。
妙語佳句
*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人假使做了無恥的事,總免不了還要用加倍的無恥來抵賴。
*奮戰而死,是以死亡摧毀死亡;畏怯而死,卻做了死亡的奴隸。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脆弱啊,妳的名字是女人。
*習慣簡直有壹種改變氣質的神奇力量。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壹種值得考慮的問題。
《浮士德》
《浮士德》是壹部長達壹萬二千壹百壹十壹行的詩劇,第壹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劇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與上帝打賭,認為人類無法滿足的追求終必導致其自身的墮落。上帝卻以為盡管人類在追求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打到真理。於是由魔鬼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時已是壹個年過半百的老學者。他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鉆研各種學問,以求洞解自然奧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這些知識毫無用處,而自己處身其中的書齋實在形同牢獄,使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殺,到另壹世界去尋求出路。復活節的鐘聲喚回了他生的意誌,把他引到郊外,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自由歡樂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書齋翻譯《聖經》時,竟然與"泰初有道"的思想發生抵觸。這時,他從效外帶回的卷毛犬化為書生出現在面前,浮士德問他的真實身份,他說自己是“作惡造善的力之壹體”,其實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應做浮士德的仆人,帶他重新開始人生有歷程,條件是壹旦他感到滿足,靈魂便歸魔鬼所有。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魔鬼帶浮士德來到魔女之廚,飲下魔湯,使他變成了翩翩少年,恢復了情欲。隨後他們來到壹個小鎮,浮士德與平民少女瑪甘淚發生戀情。瑪甘淚對浮士德壹往情深,為了幽會,他無意中給母親服了過量安眠藥,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倫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在懾於社會輿論的重壓而新手溺死了與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後,瑪甘淚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時浮士德正與魔女歡會,聞訊後趕來營救,但瑪甘淚已精神失常,甘願受刑而無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離去。上帝寬恕了善良的瑪甘淚。第壹部到此結束。
第二部開始,浮士德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靈的創傷,隨魔鬼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宮。其時王朝壹片混亂,上層社會荒淫腐敗,百姓啼饑號寒,鋌而走險。而浮士德獲得皇帝的寵信,以多發行紙幣之法緩解了財政危機。皇帝異想天開,要求浮士德召來古希臘美女海倫以供觀賞。魔鬼施展法術,於是香煙繚繞之中出現了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裏斯的幻影。浮士德對海倫壹見傾心,當帕裏斯擁抱海倫時,浮士德妒意大發,用魔鑰去觸帕裏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馱起他溜出宮廷。
官場黑暗令浮士德對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轉而追求古典美的寧靜與和諧。 魔鬼將他帶回書齋。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在曲頸瓶裏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魯土。何蒙古魯士領浮士德到希臘尋找海倫。二人結合,生下壹子名歐福良。歐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為原型的,他生來喜愛高飛,渴望戰鬥,聽到遠方自由的呼喚,他如聞號令,奮不顧身向高空飛去,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悲痛欲絕,不顧浮士德的苦留,騰空飛去,只將她的白色長袍和面紗留在了浮士德的懷中。它們化為雲朵把浮士德托到這保,飛回了北方。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滅而告終。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頓時產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幫助壹個皇帝平定了叛亂,得到壹片海邊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驅使百姓為他移山填海,變滄海為桑田。此時,浮士德已是百歲的老人,憂愁使他雙目失明。魔鬼命死魂靈為他掘墓,浮士德聽到鐵鍬之聲,還以為是群眾在為他開溝挖河。想到自己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他不由得脫口贊道:“妳真美啊,請停留壹下!”浮士德依約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奪走他的靈魂,這時天降玫瑰花雨,化為火焰,驅走了魔鬼。天使將浮士德接至天上,見到了聖母和已為贖罪女子的瑪甘淚。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裏,浮士德可說是壹個象征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壹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壹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壹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壹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壹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壹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仆,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這使他免遭沈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裏卻從反面發揮壹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是壹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征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壹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溫主義於壹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壹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祝妳學習進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