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地壇附近有賣民俗文化紀念品的店嗎

地壇附近有賣民俗文化紀念品的店嗎

4月27日 08:52 剪紙文化的歷史:

剪紙的歷史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巖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壹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極其明顯的壹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系。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鏤花,在有紙以前就已經不乏,如漢代的金銀箔刻花。但確切意義上的剪紙,當然是在有紙以後。我國是發明紙的國家,早在西漢時代已開始造紙。至此,利用紙便於剪刻鏤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紙藝術,隨之在民眾之中產生。然而,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壹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唐代以後的剪紙實物已屬罕見。有皮革刻花冠飾和漏版印花圖案可作佐證。宋代出現了行業性質的剪紙和用於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紙制作皮影的,稱為“紙窗影子”。現在某些地區仍有類似皮影風格的剪紙,可見這兩種相近似的藝術形式相互間的影響和匯流。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

由於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們不妨從歷代的典籍載記和文人的字行中,尋到壹些蛛絲馬跡。

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樓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 ----- 唐·李商隱《人日》

吳越踐王於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 五代《武林梵誌》

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 ----- 周密《誌雅堂雜鈔》

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 明《蘇州府誌》

石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柳,罔不入神…… ----- 清《保定府誌》

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和許多邊遠地區文化上的封閉,剪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如壯甫詩中提到的陜西白水等地壹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裏仍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

香包頌:

滄海南遷,桑田依然,香包高懸。當年範仲淹知延慶府有《勸農》詩雲:“烹葵剝棗古年豐,莫管時殊俗自同。太守勸農農勉聽,從今再願誦豳風。”範仲淹鎮守延慶,身處隴上,從生活中找到了《詩經》“豳風”的源頭。“慶土風俗之美,古之遺化存焉。”範仲淹明白了慶陽。懂得為什麽中華厚土是能養育出《詩經》和《離騷》的土。

佩掛香包便是北豳遺風流韻之壹種。用四幅裹肚拼成了壹個“錦繡田園”圖。娃娃騎妒、老婆打桑、兔兒啃青草、貓兒追蝴蝶……仿佛身返故園,散步陌上塬頭男女投桃報李;涇水微波,雎鳩和鳴。村頭,母女紮花繡葉;樹下,老人把酒話桑麻。人不由想起兒時的歌謠,“高高山,山高高,高山上,有人家,又有牛,又有馬,還有壹樹好桃花,兩個羊羔在玩耍。”隴上風情如畫,難怪“八百裏秦川,頂不上壹個董誌塬邊邊!香包是女人培植的另壹類植物,香包是女人心靈的燈盞,是人類夢裏最美妙的音樂和果子。

有了桑就有了絲,有了麻就有了布。以針牽絲,繡於布,布上長出了紅花花綠葉葉,便成寄托情懷的尤物了。男耕女織,含辛菇苦,這才有了香包,所以我說線有多細,心就有多細,線有多長,香包的歷史就有多長。

香包是什麽?這樣說吧,這包壹般是“紅包”,紅包裏可能有錢,有時候裏面要縫上壹個成色好的“麻錢”,就是古代的銅錢,就像我們現在餃子裏包上個“分分元”。有錢好,富裕;錢是圓的,團圓。只有錢還不夠,還要“香”,這香是用神農百草中能驅蚊逼蠅、潔身香體以至祛邪降福的草藥制成的,和《離騷》壹樣,民間也叫“香草”。以美人喻君子,以香草喻品行的高潔,我又感到這豳風裏也融合著徐徐楚風。香包什麽樣?像心壹樣的最多,壹顆香包就是壹顆心。壹顆心有壹顆心的心思,所以香包千姿百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偷偷送妳壹個香包,和公開拋繡球壹樣愛上妳了。香包是最溫馨的纏綿,是現實中可以把握的神話。

香包為啥又叫荷包?慶陽民歌《繡荷包》這樣唱:“正月裏鬧元霄,荷包繡開了……”合水民歌《走西口》裏說:“哥哥妳走西口,扯下二尺紅綢綢,若有人回家走,捎給妳的巧手手。”巧手手要紅綢綢幹啥?繡荷包,繡下荷包幹啥?我猜想,諧音“合”,藏百年好合之意。荷包之荷,叫人想到王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女孩兒浣紗歸來,笑語玲瓏,並非江南獨有的風光吧?月光下,玉荷臨風,亭亭玉立的女子“想妳想得見不上面,只有拿起針和線。”荷花,並蒂相蓮(戀),比翼欲飛,待到那年那月那壹天,妳看“我”“穿那大紅襖,辮子紅綢紮。綠色褲子紅鞋紅襖襖,活活壹朵牡丹花。”嗨——上轎了!藏在荷包裏的粉紅心事,就出落成了浪漫香艷,被小夥子們擡著煽著顛到了婆家。蓮裏生子,含嬌藏羞,寓意生命之美,生命之源。

會繡香包就是會“絀”。絀,就是穿針引線在布上繡花的動作,動詞轉換為名詞。巧手絀出來的刺繡藝術品就親昵地叫“絀絀”了。先前那壹雙給自己紮“陪房”,給新郎納鞋的巧手,給娃開始絀小衣小帽小裹肚了,給娃開始繡玩具了,給掌櫃的紮煙袋了,給閨女精心勾畫披肩了……看啥絀啥,想啥繡啥。絲者,思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天高日月長,閨女等成媳婦,媳婦熬成婆,藝到老來俏,壹出手都是獨壹無二,絕難復制的精品。“五月端陽耍線哩,八月十五耍面哩。”仰藝術為生活,視生活為藝術,都耍成大師了!隴東婦女壹輩子就“耍”了個為生活錦上添花。這樣廣義的香包就包括所有的刺繡品。從實用衣物的裝飾轉向純粹的藝術,從民間窯洞民居走向藝術的大雅之堂——慶陽香包成為華夏刺繡藝術品中的壹個獨特流派:無論叫香包,還是叫荷包,叫貓叫咪咪都行,都是隴繡中有代表性的壹個大類。更隨和的叫法是“耍活子”,就是布做的娃娃玩具。藏之於箱底的是愛的秘密,饋之於孩童的是愛的布施。隴繡中主要是這壹大類中的生肖、五毒等等成為農耕社會民間自創自做的兒童玩具,現在又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居室、轎車和節日喜慶活動的裝飾品,成為普及慶陽千家萬戶的文化產業。香包是高原上最鮮艷的旗幟,香包是我們鴿子壹樣飛翔的名片。

慶陽人倡導了個香包節,就是慶陽人大紅大綠的浪漫想象。民間節日本身就是活的動態的人間瑰寶,如果壹個民族連自己的傳統節日都不會過,沒興趣過,悲莫大焉。端午賽香包、贈荷包、送粽子、賽龍舟、祭屈子,弘揚愛國精神,華夏同識,南北壹俗,美莫大焉。香包節,既有傳統承繼,又有現代蘊含,它是端陽節,又是情人節、詩人節,還是華夏民族傳統的敬師節,每逢此日,學生給老師送香包、家長給老師送粽子以謝師恩,壹節多能,滿足了不同年齡的人情感交流的需求,而其聚萬眾於壹節的媒體便是“香包”!糯米包紅棗,粽子蘸蜂蜜。壹年中,我們***同擁有香包的這壹天,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壹天,最甜蜜的壹天。這壹天是千千萬萬的母親帶著她的閨女繡出的,這壹天是全中國婦女的節、母親的節!

詩騷傳國,香包傳情,滄海桑田,生命長青!香包是什麽?香包是最嘹亮的燈盞,香包節是人類用千萬年時間,淘洗出的我們感情的金子打制的燈盞!

香包文化的發展現狀: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香包,俗稱荷包,集中代表了慶陽刺繡的風貌。早在唐代,慶陽的民間刺繡就已廣為流傳,到了北宋,已有佩帶香包的習俗,用以寄托幸福、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追求和願望。經過千百年的演進,慶陽香包以其艷麗的色彩、大膽奇想的構思、考究精湛的工藝、神奇豐富的寓意、樸實敦厚的風格走出慶陽,面向全球,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普遍關註,成為中外客商爭相購買的壹朵奇葩。

為了進壹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發獨具慶陽地域特色和黃土風情的慶陽香包,每年端午節,慶陽市都在西峰舉辦香包節。節會期間,除了展銷香包刺繡精品外,還穿插有大型商貿活動、明星演唱會及綜合文藝節目展演等,節會壹般10天時間。

參考文獻:baidu

  • 上一篇:哥諾爾:青銅時代的中亞古城
  • 下一篇:天津大學大雅古陶瓷鑒定中心,收費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