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長城外的冰雪流動性太大,不能玩。

長城外的冰雪流動性太大,不能玩。

北京,冰雪文化資源深厚,冰雪運動傳統悠久,距今已有壹千多年。

這種對戶外冰雪活動的偏好與中國北方的氣候特點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早在遼金時期,冰雪運動就已經廣泛流行。努爾哈赤建立金政權後,更是流行男女皆可參加大型冰上遊戲。清代皇室在太嶽池(西苑三海)常年開展冰上運動,乾隆皇帝將冰雪運動推向高潮,不僅親自設計“冰床”,還定期舉行太嶽冰戲儀式。今天,故宮博物院裏的冰戲圖,用寫實的筆觸為我們再現了當年的盛況。

清代金琨等人繪《冰戲圖》(局部)

從白山黑水到幽燕故裏

遼金時期,冰雪運動在遼、南京的西晉府廣泛流行,隨後在金中都周邊地區,隆冬時節滑冰、玩雪的人也很多。

冰雪文化的盛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壹方面,遼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的建立都發源於中國東北。冬天,白山和黑水之間氣候寒冷,積雪齊膝。長期在這種自然環境中生活和狩獵,使契丹、女真等民族變得擅長滑雪和冰上跑步,對雪橇等冰雪交通工具更是駕輕就熟。更重要的是,契丹人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早打冰球的民族。考古實物出土的遼代“冰球”,材質為鐵,形似饅頭。後世的“冰蹴鞠”其實也源於此。

另壹方面,生活在北京及周邊的漢族人也對冰雪娛樂情有獨鐘。“靈創”是每年冬天做的,和現在的冰車差不多。它是靠人力拖動,在冰面上拖動,所以能飛。因此,契丹、女真政權在北京建都、建都時,很自然地將原本盛行於遼河、嫩江、黑龍江、長白山壹帶的冰雪特色帶入北京,與當地的冰雪娛樂融合,在保持冰雪器械運輸功能的同時,逐漸發展出滿足民眾需求的娛樂競技項目。北京的冰雪文化確實起源於此。

徐青畫了“日月五星珠”(局部),表現了護城河中的冰床。

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現存的遼金冰雪運動的描述比較模糊,挖掘起來也相對困難。而同樣從東北定居中原的清朝,其相關著作比遼金時期更多,這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挖掘史料的空間。清朝滿族為金朝女真後,主要以狩獵為生。每到冬天大雪封山,人和馬都舉步維艱,狩獵異常艱難。因此,他們向擅長冰雪運動的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民族學習滑翔技術,並演變成自己的冰雪文化。

第二王子河畔的冰上運動會。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特別重視八旗士兵的冰雪素質。在這樣的背景下,壹場盛大的冰上盛會在天命十年1月2日(1625 2月8日)正式開幕。努爾哈赤率領福晉、滿蒙北勒、韓關壹家等多人來到東京(遼陽)外的太子河,在冰上舉行了壹場史無前例的盛會。具體項目包括滿族傳統的“踢衣(冰球)”和“跑冰”。《滿文老當》記載了這壹事件。由於翻譯和讀句的原因,有學者產生了壹個誤解:在十年命運冰場中,踢衣服是“男人的項目”,跑冰是“女人的項目”,其實不是。

《滿文老當》對冰上選美有詳細的描述:“朱貝勒帶領侍從等人打了兩次球後,可汗和福晉坐在冰的中間,命令他們兩邊跑同樣的距離,第壹名賞金銀。壹等票二十兩,二等票十二兩。先把銀子放在十八個地方,讓所有漢族官員的妻子都跑去取。掉隊的十八個女人沒得銀子,每人得了三兩銀子。然後,把每個220兩銀子放在八個地方,讓蒙古小太極的老婆們跑去取。落後的八個女人各得十兩銀子。然後,把每塊金銀放在十二處,讓女兒們,年輕的皇太極的妻子,蒙古的福晉和福晉逃走,女兒們,貝勒和福晉的妻子先來帶走,蒙古的福晉落在後面,就賞她們壹塊金子,五塊銀子。”

清代金琨等人在《冰戲圖》中畫出各種滑冰姿勢。

細讀不難發現,冰球之後,貝勒及其侍從並未退出,還參加了冰上跑步,“壹等二十兩,二等十二兩”是他們的獎勵。有些學者誤以為“壹等二兩各22兩,二等二兩各12兩”是下面“漢官之妻”跑冰的酬勞,就是對語境理解錯誤,對之後的政治環境不了解。相繼出現的漢官之妻、蒙古之妻、可汗之女、貝勒之妻、福晉之妻、蒙古之妻,分屬三個進步集團,地位的差異也體現在賞賜的多少上。其中,第二組的獲勝者“蒙古小塔吉的妻子們”只獲得二十兩銀子;作為對漢官妻子的賞賜,顯然應該不到二十二。當然,無論獎勵多少銀子,都不會影響大家參與滑冰的熱情,尤其是後宮的滑冰運動,有時還會有人在冰上滑倒,讓努爾哈赤“捧腹大笑”。然而僅僅過了兩個月,三月(1625),努爾哈赤離開建都不到四年的遼陽,遷居沈陽。雖然當時參加冰上運動會的官員們並不知道,但在努爾哈赤心中,他在遼陽執政期間,居然把這場史無前例的冰上盛會作為謝幕之作,可見冰雪文化在這位大汗心中的分量。

遷都盛京後,滿族君主仍保持著每年壹月在冰上舉行盛大活動的傳統。崇德七年(1642),皇太極分別於元月初八和元月十五在渾河冰面上舉辦了兩次以“蹴鞠戲”為主題的冰雪節,以提升八旗的冰上運動技藝。

三幹隆皇帝決定“民族風俗”冰戲活動將持續壹百年。

明清丁毅之際,滿族將關外冰雪文化傳統帶入中原,並日益強化。清朝皇室開展冰雪運動的地方主要在太爺池(西苑三海),也就是今天北海和中南海的統稱。康熙朝在這裏舉行“拋冰戲”。據高士奇在《金鰲拒食筆記》中的描述:“每隊數十人,各有領隊,分五組站立。以皮為踢,拋向空中,壹旦即將落下,則群起而戰,勝者為王。或者這個隊伍裏的人會贏,那麽其中壹個隊伍會遠遠的,笑著沖過來,方便又勇敢。鞋子都缺牙了,在冰上也不滑。”

到乾隆朝,冰雪文化達到了壹個新的高潮。壹方面,李鴻本人熱愛冰上運動。他不僅經常在“冰床”上騎行,還創新設計了壹種炭火“暖冰床”。乾隆十六年(1751)冬天,重慶太後牛至祿從西郊長春園回京時,在溫暖的冰床上回京,緩解了沿途的寒冷,在西直門外換了轎子。另壹方面,乾隆皇帝下令定期在舉行冰舞儀式,並多次命宮廷畫家金琨、張維邦、姚繪制冰舞圖。更重要的是,清朝高宗皇帝李鴻在《禦制冰戲賦》中首次將“冰戲”上升為“國俗”,“以習武練兵役,而不只是壹歲娛樂”,達到了與清語(滿語)、騎射、摔跤同等的水平,並制定了相關的禮儀條例作出規定。

乾隆十年(1745),朱墨刻於武英殿。

為了使“太嶽冰戲”更加規範,乾隆皇帝規定,每年十月由專人從八旗、前鋒、禁衛司令中挑選二百名冰戲行者,在冰上進行訓練,為冰戲大典做準備。至於溜冰鞋、戲服、弓箭、球架等用具,都是內政部準備的。金琨、程之道、傅龍安等人在故宮博物院藏有《冰戲圖》,絹本設色,長35厘米,寬578.8厘米。這張圖給我們基本還原了當時“轉龍射球”的盛況。在金奧於謙大橋以南的中海冰面上,有三扇懸掛著“天球”的橫門。滑手們背著代表八旗的八旗,排成壹列魚貫進門,像壹條巨龍在寬闊的冰面上,做出了金雞獨立、紫燕破浪、海中喧嘩、風箏在滑行過程中翻跟頭等高難度冰上動作。走近荊門,還是要用弓射秋,立壹個荊門,在上面掛壹個球,勝者有賞。

清代金琨等人所繪的《冰戲圖》中,玩家在城門前準備射箭。

通過對清代文獻的通考,可以知道乾隆皇帝對參加滑冰的人給予了很多獎勵:“前三名每人獎勵十二兩銀子。二等三個,各有八兩銀子。三等和三等,各有六兩銀子。其余將士賞銀四兩,都是內府總備司給的。”按照之前參加“大溜冰鞋”的士兵人數計算,加上前期訓練期間的服裝和溜冰鞋費用,每年冰雪節花費的公款應該有數萬兩,可見乾隆皇帝對滑冰的重視。從乾隆十年左右到道光二十二年,“太爺冰戲”持續了壹百多年。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上一篇:在古玩界收藏界懂行的人俗稱什麽
  • 下一篇:大家好,嶽陽有古玩城嗎,在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