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中期,起初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賞給皇四子胤禛的壹處花園,並禦賜“圓明園”匾額。康熙四十六年(1707)已經初具規模。據《康熙實錄》記載:康熙四十六年十壹月十壹日,康熙皇帝首次來園進宴,這也是對圓明園最早的文字記載。
圓明園最初占地不過20公頃,胤禛即位後,圓明園逐漸成為離宮型皇家園林。自雍正三年(1725)]起,先是在原來的圓明園南部建起宮廷式的殿宇,並頒發詔書。此後,又向北、西、東三面大加擴充,成為面積達到200余公頃的大型宮苑。到乾隆九年(1744)最終形成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此後,於乾隆十年至十六年(1745-1751)建成長春園,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將傅恒父子舊園並入,定名綺春園,連同圓明園在內形成了圓明三園。因為長春園和綺春園為圓明園的附園,所以將圓明園作為三園的總稱,不過在這兒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圓明三園”是道光朝之後的叫法,而在乾隆朝,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上熙春園和春熙院並列,統稱“圓明五園”。同為圓明園總管大臣管轄。“圓明五園”時總占地面積超過450公頃。五園宮墻長約15公裏。直到嘉慶七年(1802)及道光二年(1822),嘉慶、道光二帝將春熙院和熙春園先後改賜固倫莊靜公主和博親王綿愷。嘉、道二帝將春熙院和熙春園賜給宗親其實也是為了更好更集中地對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大加修繕添建。從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將圓明園升為離宮禦苑,到鹹豐十年(1860),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135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壹座人間仙境,各種知名景群100多處,其中不僅移植江南和北方眾多名園勝景,還將西洋建築很好地融人東方園林之中,乾隆皇帝稱之為:“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與逾此。”其盛名甚至傳到了歐洲,並被譽為“萬園之園”和“東方凡爾賽宮”,法國大文豪雨果對圓明園曾有這樣的評價:“妳只管去想象,那是壹座令人心馳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壹樣的建築。是壹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人們常說:“希臘有帕提儂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圓明園)。”
如今,盛景不再。下面的3處景點,是當年圓明園首屈壹指的代表作。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位於圓明園正宮門內,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正大光明景區包括正大光明殿及大宮門區,建成於雍正三年(1725)。
正大光明景區範圍包括圓明園宮門廣場,南起宮門前大影壁,北至正大光明殿後的壽山,長370米,東西以如意門為界,寬310米,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大宮門前為宮門廣場,廣場中央為壹條倒“丁”字形石路,路寬3.8米,丁字路往西走可通清漪園、靜明園及靜宜園。往東則是通向京城西直門的條石輦道。皇帝每次從紫禁城或從暢春園來圓明園,基本上都是走這條石輦道。石輦道東西各有壹人工湖,形狀很像壹把打開了的扇子面,俗稱扇面湖,又因為地處圓明園大宮門前,亦稱前湖。湖西半部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疏浚而成。同年刻昆侖石豎於扇面湖西岸。石碑上刻有乾隆禦制《前湖》詩,詩日:“禦園之前本無湖,而今疏浚胡稱乎。石衢之右地下隰,邇年遭潦水占諸。衢左亦不大高衍,往來車馬愁泥塗。因卑為澤事惟半,取右益左功倍俱。歉歲受雇兼代賑,三冬畚鍤集眾徒。役成春水有所受,路東濘去誠坦途。壹舉三得惠不費,對揚來者鹹歡娛。蓋聞王者無私事,有事皆應史筆書。此非綴景漫修剔,什用播告賢與愚。”湖東半部及石輦道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添建修成。過扇面湖即可看到壹堵大影壁。影壁長41.6米。影壁正北方為圓明園大宮門。
大宮門為5間,左右朝房各5間。東西朝房後另有曲尺形拐角朝房各34間,東建有宗人府、內閣、吏部、禮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鑾儀衛及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東四旗)各衙門值房,東夾道有銀庫,如意門外還建有南書房院和堂檔房院;西建有戶部、刑部、工部、欽天監、內務府、光祿寺、通政司、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太仆寺、禦書處、上駟院、武備院及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西四旗)各衙門值房,西夾道還建有造辦處、藥房。大宮門內西邊建有茶膳房、番書房;東邊建有清茶房、軍機處。可以說清朝幾乎所有國家機關在正大光明及大宮門內外都建有分部或值班所。
大宮門廣場等級森嚴,任何人不得隨便靠近、停留。乾隆朝著名的權臣和珅,在乾隆去世後3天便被嘉慶皇帝抓了起來,嘉慶皇帝親自審問並諭旨宣布了和坤20條罪狀,條條都是死罪。其中第二條就是:“上年(1798年,筆者註)正月皇考(指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和坤,竟騎馬直進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僅此壹條就夠處死的,由此可見大宮門區制度的嚴格。
圓明園大宮門前月臺兩隅立有壹對銅獅。不過這對銅獅並不是圓明園門前最早的飾物,在雍正初年(1723)大宮門建成時,是壹對石麒麟。到了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覺得石麒麟不夠氣派,便命人鑄成銅麒麟壹對,而原石麒麟則被移置於園內西北角的安佑宮前。但這對銅麒麟在大宮門前只站了22年,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有壹天從承德避暑山莊回來,正要從大宮門進入圓明園,看到這對銅麒麟感覺有點別扭,不如剛去過的承德避暑山莊門前的銅獅子氣派,便傳旨鑄壹對銅獅子來替換這對銅麒麟,這對銅麒麟便被挪到長春園宮門前。新鑄的這對鍍金燒古大銅獅***用17189公斤黃銅鑄造而成,重達17噸,銅獅高243厘米,寬176厘米,長227厘米,石獅底座高約80厘米。新鑄的這對銅獅的確比原先的銅麒麟更為雄偉壯觀。
過大宮門後為“出入賢良門”,又稱二宮門。門上掛雍正禦書“出入賢良”四字,東西設兩罩門,為各衙門淩晨呈遞奏折之處,俗稱奏事門。
出入賢良門外,是來京外藩王公和使臣晉見清朝皇帝的地方,稱為“瞻覲”。武官和侍衛經常在此被皇帝考其射箭技術,稱為“較射”。
在乾、嘉時期,清朝皇帝在出入賢良門內面南而坐,出入賢良門前有石拱橋3座,射箭者站在橋北,面北向西射。但皇帝要想看其射姿和是否中靶心,就要左右擺頭,到了道光十九年(1839),道光皇帝為免去左顧右看的麻煩,下令將拱橋改成平橋,將靶子設在橋南,射箭者站在橋北,面西向南射。但不巧的是,第二年(1840)就發生第壹次鴉片戰爭,清軍慘敗,後來據風水先生說,清軍之所以失利就是因為拆掉了3背(拱橋),造成“國武不振”所致。
出入賢良門後便是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是清朝皇帝在圓明園舉行朝會及重大慶典的地方,類似於紫禁城內的太和殿。是圓明園內所有殿宇中等級最高的。正大光明殿長十二丈,寬八丈,面闊七間,單檐歇山卷棚頂結構,樣子很像今天頤和園內的仁壽殿。用材全部采伐自深山老林中的金絲楠木。殿內地面鋪著蘇州織造的毯子。殿正中是皇帝寶座,為紫檀木所制,做工精美,寶座上覆蓋著黃色繡緞套子,寶座位於高臺之上,下面有3級臺階,臺四周環以紅漆木欄桿,雕刻著玫瑰等花卉,精美富麗。寶座兩邊豎有高高的屏風,屏風上裝飾著藍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上點綴著紅寶石和碧玉。寶座上鋪著精美的繡花椅墊。寶座正上方懸掛有雍正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四字匾。木質天花板雕鏤著深深的花紋,懸吊著晶瑩剔透的西洋進貢的刻花玻璃燈具。窗戶上糊著白色的高麗紙。在正大光明殿西墻上還懸掛有壹幅圓明園全景大觀圖,大得幾乎蓋住整面墻。東墻則懸掛著乾隆禦書《禦書周書無逸篇》。乾隆皇帝很欣賞這裏的格局,稱贊道:“不雕不繪,得松軒茅殿意。”
正大光明既是朝會聽政的地方,同時又是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每年萬壽宴(皇帝生日)、千秋宴(皇後生日)都要在這裏舉行。從乾隆朝起,每年清帝在圓明園必設“上元三宴”,即正月十四日宗親宴,正月十五日外藩宴,正月十六日廷臣宴。其中外藩宴、廷臣宴部是在正大光明殿舉行的。
清帝在正大光明殿壹般只接見較為重要的外藩來使和外國使臣。像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使團訪華,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等90人,接見於山莊淡泊敬誠,壹行7月15日抵京,皇帝已赴山莊,當時英國使團帶來的英國國王所贈的天體運行儀、天球圖、西瓜炮、四輪獨轅車、西洋船模型等儀器也同時陳列在正大光明殿供乾隆觀覽後才移至他處。
正大光明殿不舉行禦考,主要是考翰林各官,另外還經常在此殿復試順天府鄉試考中的舉人和鄉試宗室考中的舉人等。每次考試可以說是戒備森嚴,正大光明臺階下及出入賢良門臺階下各有20名掛刀侍衛負責警戒.另外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逝於圓明園,其宮棺曾停於正大光明殿內。
正大光明殿後為壽山,壽山周圍聳立有數根巨大的筍石。最高的壹根筍石有5米多高。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為現今南北方園林所罕見。壽山雖名日壽山,其實是用挖湖的土堆積而成。堆積壽山有三重意義:—是點綴景物,人為地將宮廷區與前湖遊覽區分開,皇帝要想欣賞前湖風景,就必須繞過壽山,在沒有繞過壽山前並不知道山後有何景物,_過山口,眼前豁然開朗,給人壹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感覺。二是風水,圓明園大宮門前有扇面湖,在正大光明殿後堆山可成“腳踩水,頭枕山”的風水佳境。另外,壽山與圓明園東部的福海形成“壽山福海”,這也體現出帝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封建理念。
整個正大光明景區,突出壹條完整的中軸線,從宮門廣場的大影壁到正大光明目殿前的月臺,距離長達300米,四周建築錯落有致,氣派莊嚴,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威嚴與神聖。
不過可惜的是,成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曾壹度作為聯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在英法聯軍瘋狂洗劫圓明園並放火燒毀圓明園所有建築後,於10月19日下午3時,英法侵略者最終還是把最後僅存的正大光明殿連同周邊諸殿—並焚毀。
現在,正大光明殿及大宮門、扇面湖遺址地基尚存,壽山依然保存完整,山上的筍石現已分散到了頤和園後山、達園賓館內。乾隆禦制《前湖》詩昆侖石碑現保存在達園賓館內,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勤政親賢
“勤政親賢”是圓明園四十景之壹。位於正大光明殿以東。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70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是清朝皇帝在圓明園期間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勤政親賢有別於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是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場所,平時是不開的,而勤政親賢則不然,皇帝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裏處理軍國大事。
勤政親賢景區是壹組很龐大的建築群,密密麻麻的有上百間房屋,比較大壹點兒的院落就有3組,主要殿宇有3座。
最核心的壹座建築叫“勤政親賢”,也叫“勤政殿”.建成於雍正三年(1725),殿外檐懸掛雍正禦書“勤政殿”匾,內額為“勤政親賢”,清朝皇帝在圓明園召見文武大臣都是在此毆。雖然圓明園是園林,主要作用是皇帝休閑遊覽的地方,但清朝皇帝怕自己及日後子孫因為逛園子而不理朝政,就規定所有皇家苑囿都必須建有聽政之所,而且多以“勤攻毆”命名,像中南海勤政殿為康熙禦題,圓明園勤政殿為雍正禦題,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勤政殿均為乾隆禦題。嘉慶皇帝曾說道:“勤政則國興,怠則國亡”,以教育子女時時不要忘記處理朝政。
勤政殿內設有皇帝的禦座,禦座後有壹面巨大的屏風,屏風上刻有乾隆禦書《無逸》,後楹東壁為梁詩正書乾隆禦制《創業守成難易說》,西壁為於敏中書乾隆禦制《為君準跋》,禦座兩旁設有書架和存放典籍的書櫃。
在炎熱的夏天,清朝皇帝經常把辦公和進膳的場所搬到勤政殿東面的“芳碧叢”,芳碧叢是壹個南向五開間的敞廳,每到盛夏芳碧叢前院則搭蓋有遮陽棚,皇帝就坐在芳碧叢敞廳中辦公進膳。 在芳碧叢後,為壹座面闊九間、前出三間抱廈的“保合太和殿”,殿內設有東西暖閣。殿內墻壁上懸掛有乾隆禦書《聖訓四箴》。春秋時節,皇帝喜歡在保合太和殿的東西暖閣內用膳或休息。
保合太和殿後面是“富春樓”,有壹架螺旋形梯子通到樓上,樓上收有眾多名貴字畫、西洋雕刻、油畫及各種西洋玩具。
勤政親賢東、北、西三面環水,院內點綴有各種形態不壹的假山石,保合太和殿東西各有壹大組建築,西院自南向北建有飛雲軒、懷清芬、秀木佳蔭、生秋庭等建築。而東院則是壹處很大的庫房,存放著足夠帝後穿上幾輩子的龍袍、綢緞,以及大量珍貴的銀鼠、黑貂、黑狐等珍貴皮衣。庫內還存有大量精美的琺瑯制品、珍貴瓷器,還有壹個庫房是專門存放西洋貢品的,房間裏面堆放著大量各國進貢的西洋鐘表、西洋玩具等。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在勤政親賢的東南角吉祥所門外西側是“圓明園司房”,又稱圓明園司房總管處,也就是圓明園總管太監辦事處。
勤政親賢景區現已恢復昔日山形水系,建築地基遺址尚埋在土中,遺址上存有少量太湖石及建築構件。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是個很大的景區,其中最大壹個島叫“九州清晏”。九州清晏,位於前湖北岸正中與正大光明殿南北隔湖相望,為圓明園四十景之壹。九州清晏坐落在壹個巨大的島上,四周靠橋梁與其他景區相通,景區東西長220米,南北寬120米,占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00平方米。
九州清晏由9個洲島組成,每個島又獨立成景,島與島之間有橋梁相連通。如果從高空俯瞰,九州景區連同南面的正大光明、勤政親賢很像壹只烏龜,因為烏龜在古代有長壽與太平的意思,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九州清晏又暗含了江山永固的意思。
九州清晏是圓明園最早建成的景點之壹,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首次臨幸皇四子胤稹花園時,就是在九州清晏進膳的。九州清晏壹直是帝後寢宮,除帝後身邊親近的太監、宮女外,任何人等不得靠近該島。
九州清晏由三進大殿構成本景區的中軸線。由南向北,第—進殿為圓明園殿,殿前檐懸掛康熙皇帝禦書“圓明園”三字匾。為什麽起名“圓明園”呢?雍正皇帝在後來曾有過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字解釋為:“品德完美無缺,超過常人”,“明”字解釋為:“明達、明智、政績明光普照”,“圓明”二字實際是統治階級在標榜自己治理國家如何如何好而已。但也正因此殿懸掛有康熙皇帝禦書匾而被視為圓明園正殿,圓明園殿內原收藏有《皇輿全圖》,在鹹豐年間還曾供奉過道光皇帝及鹹豐生母全貴妃神牌。在正大光明殿未建成之前.這裏壹直是圓明園的正殿。
圓明園殿後為奉三無私殿,奉三無私殿主要是清朝皇帝舉辦宗親宴的地方。每年元旦,這裏都要舉行壹次豐盛的宴筵,由皇帝欽點皇子、皇孫、親王、貝勒等皇族成員入宴。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奉三無私殿擺家宴時,容妃(香妃)就被賜座西邊頭桌首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首次“五代同堂”也在此處,奉三無私殿內設有寶座,兩邊還設有供皇帝休息的床。奉三無私殿內設有祭臺,雍、乾、嘉時期皇帝都要在這裏祭太陽神。東西回廊還有佛堂,西佛堂供有觀音菩薩,而東佛堂則供奉有聖祖仁皇帝(康熙)和孝恭仁皇後(雍正生母)的神位。道光中期後,佛堂改在圓明園殿。
過奉三無私殿後,為九州清晏殿,殿內懸掛有雍正手書“九州清晏”匾。九州清晏殿為皇帝在圓明園居住時的主要寢宮。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就暴死在這裏。九州清晏殿內設有東、西暖閣,還建有仙樓(室內二層樓)。九州清晏殿內為金磚墁地。殿前設有銅仙鶴。
九州清晏為帝後寢宮,經常會使用明火,再加之大多是木建築,火災就成了最大隱患。九州清晏歷史上發生過幾次火災,其中以道光十六年(1836)的那次大火最為慘重:三大殿和寢宮全部化為灰燼。
在三大殿的西邊有壹組建築叫“樂安和”,是乾隆皇帝的寢宮,建築考究,雕梁畫棟。院內還堆有假山疊石,藤蘿花架,乾隆皇帝很喜歡在此讀書、寫字。
樂安和往西建有清暉閣,清暉閣北壁上懸有壹幅大型圓明園全景圖,乾隆禦題“大觀”二字。道光中葉改建清暉閣時,此全景圖被移至正大光明殿西墻上懸掛。
到了道光十壹年(1831)清暉閣、樂安和及北側魚池被拆除改建成慎德堂,慎德堂為壹座三券建築。殿內裝飾極其豪華。殿內設有仙樓(二層),有螺旋樓梯可登,樓上東邊有供皇帝休息的床。慎德堂前院內種有牡丹、芍藥、蘋果等。道光皇帝對改造後的慎德堂十分滿意,很喜歡居住在此,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其病逝於此。
在慎德堂的西邊有壹組建築叫湛靜齋,此建築原來是清暉閣,道光時期被改建成湛靜齋,道光皇帝的全貴妃就居住在此,道光十壹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鹹豐皇帝奕言寧就出生在這裏。後全貴妃被立為皇後,道光二十年(1840,)病逝在此。鹹豐五年(1855)更名為基福堂,仍然是成豐的孝貞皇後(慈安)居住。
另外,在九帥I清晏島上還有兩組建築很值得壹提,這兩組建築都跟慈禧有關,—組是位於九州清晏殿西側的三間套間,外檐掛道光皇帝禦書“同道堂”匾。“同道堂”本是鹹豐當皇子時道光皇帝賜的書室匾額,鹹豐當上皇帝後便將此匾懸掛於此,鹹豐皇帝很喜歡在此居住。成豐五年(1855)還在堂前添蓋了壹座戲臺。但同道堂最出名的並不在此,而是在於鹹豐皇帝臨終前的壹次賞賜。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打北京,鹹豐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由於本身從小身子骨就不好,又加上各種心靈上的打擊,不久就病例了,在臨終前傳位給唯壹的兒子載淳(同治皇帝)。但當時同治皇帝只有6歲,成豐皇帝就為他指定了肅順、端華等八位輔政大臣。但為了防止八大臣獨攬朝政,同時又交給慈安皇太後和載淳各壹枚圖章,作為下達聖諭的憑證。給載淳的那枚印章就亥刻著“同道堂”,因為當時載淳還小,所以“同道堂”印章就壹直放在慈禧手上,這時的慈禧實際掌握大權,也為日後發動政變,垂簾聽政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另外壹組建築就是位於九州清晏東部的“天地壹家春”,天地壹家春實際上是九州清晏後妃們居住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1760年11月13日)嘉慶皇帝就出生於天地壹家春。天地壹家春有自己的宮門,房間也是按中軸線左右排列,三進院兩邊還有七八座套院,西北部為皇後殿、寢宮,道光中葉,皇後寢宮搬到西路。三進院中最大的壹組建築叫天地壹家春,是壹間穿堂殿,殿內陳設有銅藥王佛壹尊,後殿叫“承恩堂”,殿內掛有《多子圖》壹幅。再往後是壹排15間的大北房,叫“泉石自娛”,鹹豐年間後來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孝欽顯皇太後(慈禧)當時還只是壹個等級很低的懿嬪,每次陪鹹豐皇帝來圓明園就居住在天地壹家春穿堂殿西側的3間屋子裏。起初,慈禧並不被鹹豐看好,成豐也不來臨幸她,但慈禧畢竟還是有辦法的,她用銀子收買了鹹豐帝的太監,故意帶鹹豐皇帝來到天地壹家春,早已做好準備的慈禧唱著迷人動聽的江南小曲,壹下子就把成豐皇帝給迷住了,不久慈禧就生下了鹹豐皇帝唯壹的壹個皇子載淳,也是清王朝最後壹個皇帝嫡出子(光緒、宣統均為醇王之子過繼),母以子為貴,不久慈禧就逐步晉封為懿貴妃,成豐皇帝死後,又因為是同治皇帝生母而成為皇太後,後又與慈安壹起秘密聯絡恭親王發動政變。殺掉了肅順等,進而垂簾聽政,從此開始了長達48年之久的統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因為這裏是慈禧發跡的地方,慈禧壹直很懷念這裏。同治及光緒時期幾次修復圓明園,慈禧都希望恢復天地壹家春,但無奈資金有限加之復建工程太為龐大,沒有能力修成。但慈禧仍然不死心,在頤和園所有新鑄的銅缸、銅鹿、銅花瓶上都刻上天地壹家春,以紀念那段往事。
l929年在九州清晏島上原奉三無私殿壹帶用正大光明遺址的舊磚瓦修建了“三壹八”烈士紀念碑。2004年,九州清晏已經挖掘清整完畢,東南、西南的兩座石橋已經挖掘出來,島上原慎德堂南的假山石尚存。天地壹家春後殿院子內的太湖石也已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