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南康的《錦江浮生六記》。
書不多,也就幾頁。我快速閱讀它們。上壹章看到有人留言,提到了南康和張老師,想著為什麽沒在文中看到這兩個名字,然後點開了首頁,還是沒看到什麽,除了評論裏張老師後來結婚了。好奇了壹會,最後去百度了壹下南康和張老師。直到那時我才知道我聽說過他們。
南康又叫南康白旗。我聽說他們因為壹個謠言,投湘江自殺了。關於記得,是壹對同性戀情侶。聽到謠言的時間我已經忘了,但是南康投河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時間有了轉機。那時,我聽到了謠言——之所以稱之為謠言,是因為即使在今天,我仍然不能確定它是真是假。但當時我只是懷疑謠言的真實性,但現在我已經讀完了《浮生六記》我會等妳到三十五歲。南康提到的那個晚上扔銅錢的寡婦的故事讓我有些印象深刻,然後就能理解南康死了壹半了。甚至因為年齡的原因,我可以陰暗地認為這只是壹個故事,其實只是壹個虛無縹緲的謠言。事實上,南康並沒有投河自盡。他到了。
另壹半不理解,卻對因為失去愛人而死去持懷疑態度。我不確定張先生是否對南康有那麽深的愛,也不想說張先生膽小。張先生可能不是膽小,他只是選擇了自己想走的路。或許是當時的環境讓張先生覺得自己必須結婚生子,又或許是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被迫結婚生子。但這不是懦弱。在我看來,張老師如果不是認為這條路是對的,就不會選擇這條路,但是判斷這條路對不對,和懦弱沒有關系。南康之死,除了從不眠之夜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也正如豆瓣裏有人寫的留言——南康在張先生的靈魂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人們對同性戀的認可,在我的理解中,只是得益於美國文學的普及。但是譚美文的受眾大多是年輕人甚至是年輕人,那些真正能撼動同性愛情的家長很少聽到他們的意見。說來很尷尬,譚美文的走紅,人們對同性戀接受度的提高,正是因為有南康這樣的人存在。
第壹次看南康的文章,我能感覺到愛情和性別無關。他寫的時候給人更多的是描寫愛情的感覺,而不是現在很多執迷於美的作家寫的兩個“男人”的愛情。有時候過分強調性別會讓這份愛失去壹些真實。更別說有些人就是賣狗肉的。
還有壹點我想提的是,南康去世已經十二年了。南康的愛情發生在大約二十年前。他好像說過不怪時代。他不是無辜的,但他無罪。二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但卻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也是我看了他的文章後感觸如此之深的原因。現在的人很少能為愛而死(抑郁癥自殺是另壹種說法)。也許會有更多的人走對路,愛對人,或者幹脆不愛了,像張老師壹樣。有這樣壹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夠了。就像這幾年豆瓣的另壹個坑——“懷疑室友喜歡我”。這個坑,反正已經被坑了,大部分人有生之年也看不到結局——但似乎已經知道結局了。只有幾種可能,要麽是作者壹開始就在編故事,要麽是主角變成了陌生人。也許永遠不會有人愛南康愛到最終不死。他們的愛停留在過去。
現在,人們愛他的愛人,但更愛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