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錫青銅:含錫20%-30%。如果含錫量在20-30%,則此錢為銀白色,俗稱“白銅”錢。含錫量少時,錢幣呈淺棕色,俗稱青黃色。古代錫青銅器都含鉛,壹般3-8%,相當於現代錫青銅器的化學成分。
(2)鉛青銅:含錫2-10%,鉛9-60%。如果有大量的錫和鉛,錢是灰白色的;如果有壹點錫和鉛,錢是黃藍色的。先秦時期,銅錢的含量比較高,壹般在7%-56%之間,有的高達62%。到了漢代,鉛含量≈9%。如果鉛含量≈33%,相當於現代鉛青銅的化學成分。
黃銅:明清時期,黃銅被用來鑄造銅幣。明朝嘉靖年間,大量錢幣是用黃銅鑄造的。在古代,鋅被稱為“日本鉛”。它是用爐甘石(即菱鋅礦ZnCO3)熔煉的。元代有“紫銅用爐甘石煉成黃銅,其色如金”的記載。明朝後期,中國的鋅遠銷國外,鋅錠中的鋅含量在98%以上。黃銅可分為:
(1)黃銅:3-40%鋅。如果含鋅量為10-20%,稱為紫銅(新疆),俄羅斯稱為紫銅。
(2)鉛黃銅:含鋅35-43%,鉛0.3-3%。明清時期的壹些銅錢含鉛量更高。鋅含量有時少於20-40%。
(3)錫黃銅:9-40%鋅和0.2-2%錫。有時它還含有少量的鉛。
白銅:中國明代就能生產銅鎳合金。它的成分是銅40-58%,鎳7.7-31.6%,鋅25.4-45%,後來輸送到德國。經過仿制,制成了壹種叫“德銀”的電阻材料。白銅可分為:
(1)普通白銅:含0.57-2.6%的鎳和鈷。
(2)赤銅礦:含鎳0.5-1.5%,錳0.5-1.2%。
(3)鋅白銅:含鎳+鈷12-16.2%,鋅23-28%。
(4)砷白銅:砷白銅產生於東晉,即在紫銅中加入“砷”提煉成白銅。砷含量約為10%,呈銀白色。因為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有毒氣體,所以很少使用。
(5)錫青銅: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其實是青銅的壹種,含錫20%-30%。如果含錫量在20-30%,因為這種錢是銀白色的,所以俗稱“白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