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目所指的是1970年10月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壹批唐代金銀器中,金箔的重量變化問題。結論先置:最初稱重的時候沒有除幹凈金箔夾帶的水分,半年內3斤的水分蒸發了,金箔重量自然就減輕了。
2.題目所指的金箔,是這個樣子的。
黃金的延展性很好,可以打成很薄很薄的金箔。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箔壹片壹片的疊壓在壹起,中間並非緊實,而是留存了很多縫隙。壹旦有水分藏在金箔之間的縫隙中,就會增加稱重的重點,年深日久水分壹旦蒸發,自然重量就減少了。
3.1970年10月5日,西安何家村文水巷在基建施工的時候,發現了壹個唐代金銀器窖藏。其中發現了壹個用壹塊方玉遮掩住口的陶甕。方玉壹下,摞有銀盤、銀碗。金盆、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玉帶、銀盒和鎏金鸚鵡提梁銀罐等器物。其中最引人註意的就是鎏金鸚鵡提梁銀罐了。
1970年10月12日,考古學家把這批出土器物帶回到實驗室研究,打開了鎏金鸚鵡提梁銀罐的蓋子,發現裏面盛有水,水上面漂著金箔,金箔上有12條小金龍,水面以下有各色寶石。引發這個問題的,就是這漂著的金箔,壹***有四塊。
4.金箔出水之後,考古學家等到金箔不再滴水之後,用天平稱量了壹下金箔的重量,剛好重11斤。
但是,如前所述,金箔不再滴水,不表示內部就沒有水分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金箔稱重重量也越來越小。1971年元月剩下8.78斤,1971年4月只有8.29斤,後來又稱了壹次,就只有8.17斤了。
少了3斤金箔可不是小事情,當時主要研究這塊金箔的考古學家韓偉先生受到了懷疑,認為他監守自盜偷走了3斤金箔。但是韓偉先生表示絕無此事。因為金箔登記之後就送展了,展覽工作人員表示金箔有滲水情況,大家開始懷疑是不是金箔內有積水。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陜西省委宣傳部聯合從西北大學物理系、化學系的專家,對金箔進行浸水實驗:將變輕的金箔浸入水中三個天後取離水面,由實驗人員雙手握住金箔,甩幹到剛好其不滴水,再進行稱重發現,正好11斤。這個實驗證實了金箔內部存水導致重量變化的猜測,洗清了考古工作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