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報載海南壹位婦女,看到壹只龜往她家墻上爬時跌落下來,她將龜救回家餵了十幾天後放生。
第二年的清明,這只龜又找上門來。幾年來,此龜年年在清明時節到這位婦女家探“親”。類似的事情很多,從不同的側面證明了動物有思維和情感。動物與人同屬於生物,只是思維和情感表達的方式不同,而無本質的差異。
動物的靈性與人的身體健康相關聯。中國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這壹點,因此視動植物為友,求其靈氣。壹些真正的大師深居無人之處,與動植物為伴,與山水為鄰,其道理之壹,也是求動植物和山水的靈氣。修道之人愛惜動植物,養生之人也應如此。
民間有壹故事,講的是張李兩個趕考書生,路見壹條狗,狗因天熱而伸出長舌喘氣垂涎。
張書生見狀認為可氣,打了狗幾棍子揚長而去。李書生見狗可憐,打壹桶井水讓狗飲。二人先後到了考場,張書生突然腦中壹片空白,面對卷子壹字答不出來。李書生本是大病初愈,氣血不足,頭昏眼花,可卷子壹到手,立感氣通血暢,心明眼亮,手中的筆不由自主地在紙上行雲流水,可謂妙筆生花。李書生最終名列榜首,而張書生名落孫山。
元代《忍經》記載了兩件事:後漢時有個楊寶,弘農人。7歲時,在華陰見壹只黃雀被鴟攻擊落地,招至許多螞蟻圍剿。楊寶見其可憐,救起它並以黃花餵養百日,待痊愈後放生。黃雀晨去夕歸。
有壹夜,夢中黃雀變為壹黃衣童男,向楊寶反復施禮,說:“我是西王母使者,去蓬萊遭鷹攻擊,感謝妳救我。現在我接受派遣到南海去,向妳告別。”說著拿出四枚白環,“儲存好這些環,妳的子孫可以官至三公。”黃雀飛走,再無音信。此後,楊寶、楊震、楊秉、楊彪四代人均為官三公。
另壹件事是,楚國有壹人姓祝,字元暢。在去齊國的路上,見沙中有壹蛇頭上有血汙,他用棍子挑起蛇放進水中離去。回來時路經此地,見這條蛇口含壹顆珠子奉送,元暢不敢接。晚上,見門外有壹片光亮,推門出去,壹條蛇吐出壹顆珍珠離去,此珠直徑壹寸。
鳥雀屬飛禽,蛇屬魚龍,它們被救知恩圖報;如殘害它們,其報復也是自然的。有些史料雖無法考證,但也說明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人對待動植物的態度與養生保健有密切的關系。現有的科學手段還無法解釋人與動植物靈性之間的關系,可是在生活中令人深思的事情卻時有發生。
佛道兩家不殺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除了修煉性善之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生靈在被殺的瞬間,有可能釋放壹種幹擾波,破壞人的臟器或意誌,其報復的時間或長或短。尤其那些野生動物,因為人們往往不知道它究竟生長了多少年,內在的能量究竟有多高。
眾人千萬不要貪圖美味無故傷害壹個動物,壹切眾生皆有靈性,要珍惜它們的生命,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