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級飯莊,以“八大成”為代表,專營高檔宴席,不接待散客,顧客大部分為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八大成”均坐落在侯家後壹帶,聚慶成飯莊是其中最早開業的壹家,隨後聚和成、聚樂成、義和成,義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飯莊相繼開業,雄居津沽,名噪壹時。
“八大成”均為庭院式結構,四周廂房為裝飾華麗的雅座,庭院中間有可供唱堂會用的戲臺。門前可停車轎,院內有花園,可供顧客在涼亭走廊閑談歇息,幽靜的客廳擺放著紅木家具,陳列著各種古玩和名人字畫。飯莊使用的器皿大多繪有“萬壽無疆”、“喜壽福祿”、“子孫萬代”、“四季常春”等字樣和圖案的各色成套高級瓷器,工藝極為考究。
“八大成”只招待提前預定好的成桌酒席,擅長燒烤菜,符合入主中原後的滿清貴族習俗。其飯莊門前均懸掛“滿漢全席”、“南北大菜”、“山珍海饈”的金字牌匾,經營範圍從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又稱燒烤席,108件)、燕窩魚翅重八席(48件)到中檔的鴨翅席(36件),低檔的海參雞席(16件)。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坐鎮天津時,凡用中國宴席宴請洋人,都由聚和成應差,還曾從北京請來恭王府廚師,巧用津門兩鮮、調料,融合津菜技法,將王府菜和津菜融為壹席。
二、二葷館,天津風味的二葷館既預定高級宴席又接待散座,擅烹“四大扒”、“八大碗”,生意十分興旺。天津的二葷館早期以“天壹坊”、“十錦齋”、“慧羅春”最為著名,其規模大,設備齊全,有很強的技術力量,掌竈的師傅多是八大成飯莊學徒期滿出師的中青年廚師。
二葷館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天壹坊飯莊,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開業,有“天下第壹坊”之美稱。當時新開業的登瀛樓飯莊,曾以壹天壹塊大洋的日薪,專聘天壹坊飯莊師傅做“清炒蝦仁”壹道菜,由此可以看出天壹坊飯莊在津菜中的顯赫地位。
另壹個著名的二葷館是什錦齋,它位於天壹坊以北,與天壹坊相距不足百米。什錦齋早在清光緒年間,便以善烹風味純正的天津地方菜肴而享譽津門。《天津文史叢刊》記載:世代承當鈔關稅房的津門豪富——大關丁家第四代丁伯鈺、同族兄弟丁伯儒,最愛吃什錦齋的“瑪瑙野鴨”,即使家宴也要邀請什錦齋的師傅單做此菜。此外什錦齋的什錦火鍋也非常有名,主副料不少於20種,主菜包括了雞、鴨、魚、肉和海味,外型別致美觀,吃著別有風味,成為津門久負盛名的名品佳肴。
三、酒席處,除接待散座外,主要是上門操辦婚喪嫁娶酒席,這叫出“外臺子”。這類菜館壹般規模不太大,業務在外,即由酒席處派出師傅,攜帶各種用具,到預先約好的顧客家中搭棚設竈,料理各種以婚喪為主的紅白酒席。這種飯館有兩種類型:壹種是有店堂的,壹種是無店堂的,有店堂的酒席處,壹般多冠名“園”字,如永慶園、洪盛園、聚盛園、福順園、醉春園、義興園、中立園等。沒有店堂的酒席處大多有寬敞的院落,裏面放著各種各樣的炊事用具。這類飯館雖然業務不十分繁忙,但由於開支小,加上兼營租賃桌椅餐具業務,因而利潤十分可觀,20世紀30年代前後,這樣的酒席處就有三四十家之多。
天津的酒席處大多分布在河東、河北、南市、舊城區西頭、北開等市民集居區,以經營中、低檔次的各種地道的天津風味菜品為主。而且各個飯館都以自己的拿手絕活和看家菜形成不同特色,吸引顧客。酒席處主營菜品是天津風味菜肴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扒和八大碗,只是檔次較二葷館略低壹些。
四、清真菜館,又分為羊肉館、牛肉館和面食餡貨鋪。
清真菜是津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漢民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吸收了漢民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充分利用豐饒的津門物產,歷經百年的融匯與發展,逐步自成體系。天津清真菜應首推羊肉館,屬於經營清真菜肴的高級飯莊,壹般規模較大,店堂豪華,陳設考究,菜品豐富。既做全羊大菜(全羊席),也烹制河海兩鮮,有的還兼營烤鴨、四季時鮮、面點小吃。這類羊肉館壹般都是以“樓”字命名,津門飲食業曾有“九樓”、“十二樓”之說,用以形容清真高級飯莊興旺發達。清真十二樓以鴻賓樓和會芳樓最具代表性,鴻賓樓擅烹山珍海味等高級清真宴席,尤以制做全羊大菜顯赫津門。會芳樓在民國以後開業,以經營高檔燕翅席而聞名,在清真羊肉館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天津清真牛肉館經營規模適中,經營範圍較羊肉館小,但歷史較羊肉館更早。起初是壹些牛肉鋪將賣剩下的牛肉加工成“清燉”或“砂鍋燉”出售,因佐料考究,烹調得法,味道鮮美而受到顧客歡迎。此後,又增添醬制牛下水,並逐漸增設店堂,聘請廚師而發展成以烹制牛羊肉、牛舌尾、牛下水和津門特產河海兩鮮為主要菜肴的中型回民飯館。由於味道醇厚、價格適中,深受顧客歡迎。
清真面食餡貨鋪是指回民經營的包子鋪和餃子館。清真餡貨鋪的歷史悠久,清初即已出現,除了經營包子、餃子之外還經營簡易炒菜,清真面食餡貨中還有壹些上鐺煎烙的食品,圓形的為餡餅,長形的叫回頭,都是薄皮大餡,因其物美價廉、風味獨特而深受食客歡迎。
五、素菜館,主要經營各種津味素菜和各種素餡的面食小吃。素菜是津菜的壹部分,記載中最早的素菜館是在清朝中葉,那時已有真素樓、藏素園兩家素菜館,均在天津舊城的中心——鼓樓壹帶開設,食客多數是佛教徒、佛門弟子和素食者。素菜所使用的材料均為天然植物性食品及其再制品,但是烹制出來的菜品,從色、香、味、形諸方面看,都可亂真。
素菜館中,以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在大胡同開業的真素樓規模較大,其“設備潔凈,價格便宜,經營頗見發達”。到了民國初年,津門先後有菜羹香、蔬香館、素香齋、六味齋、常素園、石頭門檻等10余家素菜館問世,20世紀30年代初,為天津素菜館的最興旺時期。
津門素食中還有著名的石頭門檻素包。素包店原是當年的“真素園”,因每遇大雨,水泄不暢,店鋪浸水,便在門口壘起壹道石頭門檻,久之使“真素園”三字逐漸匿跡,而“石頭門檻”則流傳開來。石頭門檻素包薄皮大餡,餡中投19種副料,捏皺疊褶,熟後雪白晶亮,散發清香,鮮而不膩。
此外,民國初年鳥市的飯攤、飯鋪已是密集如林,20世紀30年代以後,南市、郭莊子、謙德莊與之並稱為天津四大飯攤市場。20世紀40年代,天祥、泰康、勸業三大商場壹帶餐館興旺,至1946年天津210多戶飯莊和飯館中天津菜館仍有近百戶。1947年國民黨政權奄奄壹息,當權者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使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大多數菜館也在大氣候影響下紛紛倒閉歇業。
時下的天津城,以天津菜為招牌的飯莊菜館有天津飯莊、紅旗飯莊、天壹坊、渤海餐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