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的鑒定並不難,但是由於犀牛角非常稀有,普通人入門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很多收藏家和古董商都要去猜測。犀牛分為五類:非洲兩類——黑犀牛和白犀牛;三種類型的亞洲——撒馬利亞、爪哇和印度。前三類是雙角,後兩類是單角。至於犀牛角的成分,上世紀50年代有學者提出是“固體結塊的毛發”。此後,這壹觀點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牛角不是凝固的毛發,它沒有毛囊,實際上是由縱向角蛋白纖維組成的固體集合體。
以上五種犀牛角的顯著特點是犀牛角表面有國外業內人士所說的“發絲紋”或我國的“竹絲紋”。
犀牛角的表面紋路與竹子非常相似,故稱“竹絲紋”;而犀牛角的橫截面有壹種竹子所沒有的類似毛囊的紋理,斜截面摸起來有雞皮疙瘩的感覺,所以它的紋路也可以稱為“發紋”。這種紋路很難偽造,無論是仿制品還是合成牛角(圖2d)都沒有這個特征。
犀牛角(犀牛角最常見的仿制品之壹)和犀牛角的區別還體現在底部斷面和顏色上。請看圖2e中喇叭底部的橫截面。它有壹個環狀的角蛋白層。這是角的特性,犀牛角沒有這種環狀的角蛋白層。此外,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橙紅色。有蜜色的犀牛角,沒有橘色的。任何橙色的“犀牛角制品”壹定是假貨。
雖然區分犀牛角和牛角並不困難,但壹些從明朝就存在的犀牛角高仿品——覆蓋著犀牛角的牛角制品——需要收藏者謹慎。犀牛角的鑒別第壹點:縱向紋理:犀牛角有壹種獨特的類似麻片的縱向紋理,是偽造品做不出來的。第二點:表面溝壑:無論犀牛角的色調。再精細的打磨拋光,表面也會有小條狀的溝壑,而蓋溝是其他硬質所沒有的。第三點:顏色較重,有明顯的棕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