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銀器壹般可分為銀器物和銀飾物兩大類。我國的銀器制作最早出現在商朝,到了西周,銀器制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制作的銀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均比以前有了明顯變化。
唐代人對銀的崇拜與追求可以說達到了狂熱程度。此時的銀器不但數量可觀,制作工藝也達到最高峰。
宋時銀器從宮廷走向民間;元代時間較短,存世的銀器也不多。明清兩代,中國銀器的制作技術不僅在質量上得到進壹步提高,而且在工藝上也創造出了許多新的技法,這個時期所制作的銀器,精致、端莊、典雅,其器型也更加多姿多彩。比如首飾掛件、實用器皿等,因而深受皇室貴胄、庶民百姓的喜愛,被視為富貴的象征。僅兒童胸前銀牌、銀鎖上就有“喜上梅梢”、“童子抱蓮”、“天官賜福”、“狀元及第”、“五子登科”、“連中三元”、“金玉滿堂”、“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長命百歲”等諸多圖樣,無不象征著吉祥,寄托著祝福。
鑒別老銀器,款識需註意
銀器與其他工藝品壹樣,同樣存在鑒定真假的問題。銀器盡管所用材質純度不壹,但必須是用含銀80%左右的材質制成。而確定真偽的最佳方法是款識。壹般來講,宋以後的銀器上開始有款,銀器上的款多為“紋銀”、“足紋”、“足銀”等字樣。凡是帶有此款的均為純銀器。其次,銀器上還常有銀樓、銀匠等名款,然而有些非銀器上也打有“足紋”、“足銀”字樣,但字體極不規範,這是制假者造的假款,往往打在銅鍍銀器上。另外,要正確區分純銀器與鍍銀、包銀器,這可從銀器重量、外觀上加以鑒別。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用新工藝制造出許多“白花花”的金屬或塗料,以此制成的器皿在外觀上極像銀器,但多是壹些合金或化學制品。
業內人士分析說,隨著近年來人們懷舊及崇古心態的萌發,同時也隨著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理性回歸,各地拍賣公司也開始積極推出舊銀器拍賣,致使舊銀器價格出現了上漲趨勢。
目前,壹只清早期小銀盒,在國外拍場上可以拍到1000多美元,但在國內的古玩市場上,四五百元人民幣就可購到。由此可見,現在吸納舊銀器正是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