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舊方法壹般分為打磨前做舊,和打磨後做舊。前道未經過打磨的毛坯,表面容易吃酸或堿,做壹些淺灰皮的水沁斑比較理想。淺吃壹道酸或堿後,再經過打磨、拋光,充當半熟水坑貨出爐上市殺人,異常厲害。專門針對喜歡認熱水泡玉看是否出灰的玩家。這種做舊方法,因在毛坯上淺吃壹道酸或堿,後經過細工打磨,而又經過滾桶密封加水研磨材料和小鋼珠相隔拋光,已經將酸味道消耗不少。再經過濕墓葬土對陰刻線內酸堿化的地方泡養。所以,即使用熱水過灰也沒有太大酸堿味道出來。這樣的作舊玉器,往往需要用我們日常使用的食用塑料超薄膜蒙包好,擱置時間長點後打開再聞其味道,往往是可以嗅出化學作舊端倪的。
打磨後做舊,主要是為“留窗”和所謂“沁門”而做的方法。壹般方法是用稀釋的氫氟酸溶液,將仿品浸泡4—10個小時左右,為使腐蝕面有自然差異,中間時段將其拿出用油脂毛刷點搽,再將其放入強酸中,最後拿出,即有了所謂深淺白灰皮。如需要使仿品在某地方有其他沁色,所添加的顏色有紅、黃、黑和褐色等幾種。壹般都是用化學合成的顏料調制成液,將仿品玉器加熱後,局部塗上顏料,深淺視需要而定。玉器加熱體內形成內壓差,出現虹吸作用後,可以將顏色沁人玉體肌內較松的地方。之後在浸入強酸前,用石蠟伴少許粗沙粒,將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再對石蠟外型修飾,使之成不規則樣。此法能隔離強酸的作用,“留窗”外觀比較自然。其“沁門”也合乎市場認可的程度。 有的染色和做舊是反復多次形成的,起欺騙性會更大。給仿品做上古玉玻璃光,是用加殼打磨拋光的方式獲得。即給上道工序完成的仿品,穿壹層化學塗料外衣,烘幹後經過藥物布輪打磨拋光,使之形成表層化學反映。
打磨後做舊的“留窗”和所謂“沁門,畢竟是經過熱和化學處理的。所以與漫長歲月自然形成的白化現象是不壹樣的。用高溫做沁,在冷卻的過程,也是應內壓的反向變化,會使壹些沁色較為集中在表面,出現塊斑堆積狀。而酸堿做舊也是難逃氣味的敗露。用火燒作舊再加其他方法綜合作舊後的“雞骨白”、“牛毛紋”或者“黑漆古”,都是因火燒的高溫作用,玉表面會有火劫痕,細心觀察壹定能發現。總之,人工做舊無外乎高溫和強酸堿的沁染。我們通過陰刻線的真偽磨琢痕跡的研判,是比較容易掌握是否經過酸咬等損壞原始碾琢痕跡的對比現象,來甄別真假色質是玉的自然屬性。壹塊古玉,無論是“傳世古”還是“出土古”,經過歲月的撫摸和水土的侵蝕,必然會留下種種色質的印記,從而為鑒別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這裏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而沁色通常會成為壹塊古玉的重要鑒定標準。
玉具有善於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後,壹方面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裏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後,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於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復蘇,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把玩古玉沁色是我國藏界獨有的,其價值不可等閑視之。據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外逃時懷中就揣著壹塊玉中之王——“脫胎”,後來在路上送給追隨皇室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脫胎”是壹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經幾百年埋於土中,飽經屍血氣浸入,出土後又佩在人身上長達百余年,受活人氣息滲入,然後又入土、再出土,幾次反復才形成,存世罕見。據史籍記載,壹塊小小的“脫胎”浸入水中,可讓壹大缸清水映為通紅。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會千差萬別,是由於入土的時間、地點不同,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行業內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就是極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則主要和近鄰物質有關,壹般玉埋於土中,總會受到土的侵蝕,受土侵蝕較輕的稱“土蝕”“土銹”,較重的稱“土浸”“土斑”,它們都是受地氣熏蒸而致。壹般入土時間長的古玉,其“土銹”“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為含沙性的土已經滲到了玉的肌理中,並與玉合而為壹了。受黃土沁的古玉顏色如栗子黃;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蠟,呈淡黃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這是由於服裝上的靛藍深入到玉的紋理;受血沁的古玉顏色赤紅,稱“棗皮紅”,色深的稱“醬瓣紫”;受銅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稱“鸚哥綠”,這是因為銅器入土後,產生銅綠,如果玉器在它邊上,銅綠就深入其中,出土復原後色澤比翠更加嬌嫩滋潤;受地火影響的古玉則都變成白色,謂之“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緋色,經過盤玩後,色如緋霞壹樣光彩奪目。而水銀沁有地中水銀沁和殉葬水銀沁之分,殉葬水銀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別。完全受地中水銀沁的古玉,呈黃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顏色;完全是大坑水銀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銀沁的顏色則在黑的深度和廣度上比大坑要遜色;古玉上的水銀沁,大則連成壹片,小則成塊分布,更有的像線壹樣細,這些都是因玉質紋理堅密的不同和所處環境不同而有區別,但均具有色澤黝黑光亮的***性。黑白分明的古玉,壹半是由大坑水銀所沁,壹半是由地中水銀所沁。
我國不少好玉之士,對沁色的研究確有不少精辟之處,但也有相當多的以訛傳訛的說法流傳下來。現代人面對這些說法,應當通過認真的科學態度加以認識。但壹些想當然的所謂專家,不借助專科知識,總以壹知半解的方法,給沁色做出武斷的解釋,比如“壽衣沁”便是壹例。陜西省扶風縣召陳村出土的西周雙龍紋玉環,上面有古玉書中形容的微發紫色的“壽衣沁”。古人認為是“壽衣”的色沁入玉裏,而現代不少專家都認為,所謂“壽衣沁”是含有高錳酸鉀的錳礦物沁入玉體使然。其實自然界的天然錳礦,只以二氧化錳的形式存在,俗稱軟錳礦,它要經過高溫還原才能作為著色劑呈現紫色。古代沒有高錳酸鉀這種化合物,所以直接的錳礦物沁入玉體呈現紫色的說法是欠缺道理的。古人為什麽要說是“壽衣沁”?大概與古人因地制宜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錳礦粉作為織物印染著色劑還原後使用有關。這些印染後的衣物帶有錳元素,入葬後與人體骨骼肌和肝臟內含有的大量錳元素壹起作用,在屍體氧化腐敗後,沁入玉體使然的。
再如“銅綠沁”,不少人都說是銅銹的沁入,其實不然。銅銹的產生是個電解氧化的過程,銅銹大致有三種狀態:壹是氧化銅,銹色為黑色至棕黑色,無定形結晶性粉末;壹是氧化亞銅,銹色為紅色粉末狀固體;另壹種是堿式碳酸銅,呈孔雀綠顏色,為細小顆粒的無定形結晶性粉末。古玉中綠沁的形成,如果和銅沁有關的話,也就是只有在堿式碳酸銅的電解條件下,才能出現綠色。觀看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蓋杯,可以發現金屬與玉器接觸的地方留有沁色。玉材中有金屬陽離子成分,和銅金屬氧化後的陽離子長期接觸後,在氧化的氣氛下,發生了電解過程,從而產生了沁色現象。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蓋杯,在四組鉆孔鑲嵌屬件的地方,電解沁色後的變化,使玉蓋上都有了沁色。而其他部位因沒有鑲嵌金屬件,同樣的墓葬環境下,結果沒有任何沁色產生。壹般沁色的形成是壹種由外向裏的浸潤過程,而銅綠沁則是在氧化條件下,通過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最終產生的銅沁。認識這壹點對於鑒定大有裨益。
古玉沁色與人工作沁、留皮之別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實質上受自然環境下的風化作用與浸蝕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邊鹽質土壤中例外):
壹、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現象)與飯糝(玉質中有白斑,呈飯粒未熟透狀):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較有可能形成;
二、玉質通透的立體現象:目視可見,漢代以前較為常見;
三、年糕或果凍現象:入過土的玉器經盤玩後呈現的溫潤質感;
四、冰裂紋:入土年深日久產生的明顯現象,通常是玉質內部有裂,而在器表壹則撫之無痕,二則即便在放大鏡下也無顯而易見的縫隙);
五、白沁現象(俗稱鈣化):玉器經長期風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內附著壹些白色粉末,或生成壹層白色松軟的包體(閃玉白化後,常常會比重變輕,硬度下降);視其程度,分為兩種:
(1)凡入土時間不太長、或者玉質上佳周圍環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層水沁、白化呈薄如雲煙的粉狀;
(2)凡入土時間長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環境、或因玉質較次,造成白化嚴重,而呈雞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變質者)
(類似的還有黑沁現象——俗稱黑漆古、水銀沁;紅沁現象,如“棗皮紅”、“灑金沁”——俗稱血沁;土沁現象,如“老甘黃”、“松香沁”;)
六、次生結晶:古玉入土數以千年,其中壹些成分在地下潮濕環境長期作用下,經毛細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者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呈針狀、冰花狀,多見之於裂縫、刻痕、蝕斑、受沁處,與石英巖中雲母片的隨機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區別);
七、熔斑:漢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後,因受地熱、受力不均等因素長期作用,形狀發生變形,器表或呈現熔蠟狀。
2、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雖說需經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於入土之後所處壤質有別,時間長短不同,玉質不同,受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南方地濕,玉器易受沁變質;北方較幹燥,受沁較淺,或有歷經數千年不受沁者。但無論如何,都是有證可驗的:
壹、受沁時,玉器表面會遭破壞,淺者為蝕斑——起伏不平者為“桔皮紋”,深入玉中者為蝕孔——“土咬”,局部受侵蝕嚴重,朽爛如枯骨、膏泥者——“唐爛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見,故有此稱);其不可人為作偽者有三:
(1)蛀蝕孔呈外小內大的不規則狀,孔內有如纖維網;
(2)蛀孔周圍有壹白化過渡層;
(3)蝕孔或裂綹內或有砂粒(質硬未風化者),或有均質膠固體;
二、凡玉質較脆弱的紋路或裂綹處更易受沁,形成沁紋——顏色較深,且有向周圍擴散之勢,且沁紋多呈凹陷現象。古玩界,對不同沁紋現象分別有不同稱謂:
(1)牛毛紋:沁紋呈同向排列,狀如牛毛般細密;
(2)亂柴紋:沁紋如樹枝狀結構延伸;
(3)螞蟻腳:沁紋呈不規則網狀,細如蟻跡;
(以上沁處,撫之無痕,在20倍放大鏡下,均可見凹陷現象;而人為火燒紋,紋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狀)
(4) 釘金沁:受沁處呈點狀凹陷,鐵銹般的黃褐沁色沈積,有如釘狀,是高古玉的獨有表征之壹;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淺,很有層次感——擴散沁色現象,尤其是在受沁與不受沁處之間、表裏之間、此壹沁色與彼壹沁色之間,更易分別(唯壹例外的是,水銀沁有呈塊狀,而與周圍沁色截然分明者),至於比較好的玉質,從“開窗見地”處往裏看,沁層更有立體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紋與蝕斑處通常更為明顯,呈色深淺層次有很自然;兩種以上沁色,常會發生顏色取代與覆蓋現象,比如黑色覆蓋紅色、紅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蓋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連續分布時,不會因刻痕而中斷,否則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連續分布時,其中的刻痕或孔內也當呈同壹沁色,或因沈積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處的刻痕或孔隙內,則多有粉狀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質變處,透光性通常會比原玉質開窗處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壹般來說,刻工比較繁復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變質,沁色也會比較深,但與周圍沁色之間還是會有所過渡與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內俱呈深色,則為染色作舊);
3、巧色與沁色之別: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偽)風氣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壹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處。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征、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
壹、 邊料、原生色與土沁色:前者有單色與多色兩種,是在玉石成礦時形成,性質非常穩定,無沁門;而後者是入土後的次生變化,有沁門,且在沁色與原玉色間多有明顯的過渡擴散暈現象;
二、留皮、帶糖與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現的突出點上,原玉帶糖部分也與雕刻所要表現的主題有關;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後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誌為轉移,不僅在突出點上受沁,且入沁過渡現象。關註公眾號:和諧古玉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