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又稱彜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壹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壹場。
三國三大戰役,最後壹場就是夷陵戰役,是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十萬大軍東征吳國,最終被東吳的陸遜火燒七百裏邊營而慘敗,幾乎是全軍覆滅,歷史記載是劉備只身逃回白帝城,劉備最終也是氣死在白帝城。諸葛亮對這次戰役壹直感嘆,如果法正在,劉備會聽他的勸告不會發動夷陵戰役,這說明了什麽呢?劉備東征,諸葛亮是苦苦相勸過,但劉備卻不聽,壹意孤行,最終導致大敗。
那麽,劉備為何要東征呢?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壹是江陵戰役,最得力的幹將關羽被東吳的呂蒙所殺,要為關羽報仇,“兄弟如手足”壹直是劉備籠絡人心的常用手段,現在,兄弟死於敵手,那豈能不表現為兄弟報仇而奮不顧身的形象呢?這是最表面的理由;二是江陵戰役之所以失敗,那是因為孫權反水,不但沒有遵守聯盟條約,而且背後捅刀,導致江陵戰役失敗,劉備失去與關羽會師於魏國首都許昌的偉大構想,從而征服天下無望,劉備東征就是要告訴天下,誰背叛他,那壹定要報復;三是江陵戰役之後,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壹小塊地方,但失去了荊州大片領土,而荊州在當時既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失去荊州的蜀國只能蜷縮在四川和貴州狹小的地區,根本不可能有征服天下的資本,所以,必須奪回荊州,這可是命根子,豈能丟掉,這才是劉備東征的根本原因,所以,諸葛亮勸阻那也無用。
但是,劉備東征,為何不帶領諸葛亮,而是作為最高統帥親自帶領大軍東征呢?因為這個時候劉備已稱帝。這確實讓人感到蹊蹺,成為歷史迷霧。然而,仔細分析當時的實情,我們不難發現,劉備東征只所以不帶諸葛亮,根本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壹是當時國情所限制。劉備東征前,龐統已死,關羽已亡,法正也駕鶴仙去,黃忠也剛剛去世,這樣,只剩下諸葛亮、張飛、趙雲、馬超,但張飛、趙雲、馬超是武將,打仗行,但無大局觀,謀略不行,何況,馬超是降將,不敢重用,何況也老了,所以,明白人中只有諸葛亮和自己了,所以,兩人只能兵分兩路,由諸葛亮帶領趙雲、馬超鎮守大本營,自己帶領最相信的大將張飛等將領東征。
二是最初設計的是與張飛兵分兩路,相互呼應。其實,劉備在東征前設計的是兩路進軍,壹路由張飛率大軍從閬中出發,到江州與劉備會師,然後並肩東征。然而,東征還未開始,張飛竟然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硬著頭皮東征。
三是諸葛亮反對劉備東征。劉備東征,諸葛亮肯定是反對的,諸葛亮在後來說過,如果法正在,劉備就能夠勸阻,可見,諸葛亮是堅決反對東征的,作為壹個堅決反對東征的核心人物,硬帶著他東征,壹方面是不會同心協力,會處處阻止他東征;另壹方面劉備知道諸葛亮壹直看重孫權,希望通過聯合孫權,可劉備現在想消滅孫權,這樣方向不對的兩個人在壹起,又豈能指揮好這場戰役呢?步調肯定會不壹致。所以,不如不帶諸葛亮東征。
四是劉備這個時候其實並不相信諸葛亮,這是最根本原因。諸葛亮給劉備定下的偉大戰略《隆中對》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與東吳聯盟的基礎之上,雖然劉備在稱霸天下之初,確實得到了《隆中對》偉大戰略之利,也是因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而得以三分天下有其壹。但是,《隆中對》的戰略並非只是三分天下,而是最終征服天下,可是,按照《隆中對》的偉大構想,劉備當年北伐取漢中,關羽江陵北上與劉備會師,意圖東擊曹操,從而取代曹操而獨霸天下,當這個偉大構想正要實現時,作為聯盟壹方的孫權竟然背後捅刀,致使江陵戰役失敗,不但沒了最重要的將領關羽,還丟了荊州這塊寶貴的根據地。所以,這個時候,劉備從內心上應該已經不再相信諸葛亮,擔心諸葛亮有何圖謀,特別是還未東征,張飛就被部下所殺,投降孫權。尤其是東吳重要人物諸葛瑾還給劉備稍話“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更加讓人懷疑諸葛亮壹直堅定的相信孫權是想利用自己聯合抗曹之後,又利用自己取代劉璋之後,然後裏應外合將其取代,因為自己就是在與法正裏應外合之下取代劉璋的,更何況,孫權手下的重要人物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大哥,而荊州的失去正是在諸葛亮相信孫權的前提下失去的。如果帶領諸葛亮東征,那裏應外合將自己帶到孫權面前那豈不自取其辱?
五是劉備想顯示自己的本領。劉備之所以從流浪漢到突然擁有荊州、益州、漢中,天下都知道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才有今天,這對於主帥劉備來說,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他想證明自己不需要依靠諸葛亮同樣能夠打天下,更何況現在的劉備今非昔比,挾漢中大敗曹操的威力,壹定要痛宰孫權,而且要讓蜀國上下都形成***識,他劉備既是名義上的老大,也是實際上的老大,要壹言九鼎。這也是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壹意孤行要東征的根本原因。
劉備最終大敗而歸,是不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的原因呢?其實也不是,劉備即使帶著諸葛亮東征,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壹是劉蜀與孫吳的實力對比確實要差許多,從陸遜最終取勝,那是靠縱深取勝,有退路,可以誘敵深入;二是兩主帥意見這個時候很難統壹,主帥心神不定的戰役又豈能獲勝?三是壹旦戰敗,劉備將無退路。劉備雖然戰敗,但能夠安全逃回,那是因為諸葛亮在後方坐鎮,有強大的後方,現在,諸葛亮隨行,誰鎮住後方?壹旦戰敗,那後方有異動,劉備將只有死路壹條;四是劉備東征實際上是面對孫權和曹魏雙重壓力,因為孫權為了應對劉備的東征,已向曹丕稱臣,聯合曹魏同時擠壓劉備大軍,至少曹魏沒有給孫權任何壓力,可以安心與劉備壹戰。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壹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壹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裏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