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婺源縣城,是紀念孔子而建的廟宇。孔廟由於古代以來其附屬建築壹直是用作書院學堂,所以婺源人稱為“儒學”,其前街為儒學前街,後山叫儒學山。
在儒學前街頭, 豎立著兩個過街牌坊,牌坊上有“聖旨”二字,在牌坊下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的下馬石,孔廟門前莊嚴,兩牌坊中間就是孔廟了。
孔廟坐北朝南,三座牌坊門壹字排開為山門,進山門後是壹石橋,石橋兩邊兩個半月池塘,青石欄桿把兩個半池圍住,池塘青石,精徹而成,池中清水蕩漾,養有蓮花和水浮蓮,半池兩邊的紅色圍墻下種有芭蕉樹,綠色的芭蕉樹葉把紅墻襯托著。
在半池石橋上,就見孔廟大門,大門是石柱木結構亭閣式,正門上方有“大成門”匾,在半池橋頭上五個臺階,大門前平臺上兩邊各有壹棵桂花樹,高大的桂花樹葉已靠著大門屋檐了。再上三個臺階,就進大門了。大門是三開木結構,厚重的大門釘有圓木碰釘,打開大門,就進入孔廟的主殿大成殿。
大殿分為三層,依次是天池,祭壇和大成殿。
天池是長方形露天,從大門進入後下壹個步為天池,天池全用方整青石徹成,進入大門後兩邊是讀書房,靠天池是走廊,兩排黑色圓柱在天池兩邊排開,和大門連為壹體。
祭壇在天池上方,外方石護攔,正中壹塊很大的盤龍石倚靠在天池和祭壇之間,盤龍石兩邊各為九步臺階,從祭壇上三步臺階,就是孔廟正殿大成殿。
大成殿屋頂是飛檐、黛瓦,正中豎立“大成殿”三個正楷字金字扁。四根方形黑色大石柱支撐著大殿前方,殿內屋柱圓形,包括石柱***四排,每根柱子都有二人合抱之粗,大殿正中天花板是壹個木結構的大旋,從下邊看去,由大到小,旋底畫著壹個飛龍,大殿紅色油漆,青石地面,天花板全部繪有彩粉圖畫,大殿頂上立有7個寶瓶,用金屬絲拉著,立在大殿屋脊上。
從大成殿右側經過明倫堂和後花園,就到儒學山。儒學山底大樹參天,烏榴樹到秋天掉下甜甜的烏榴籽,拾階上去,到儒學山頂就是天香亭。天香亭是六邊形,只有壹個雙開門,畫有門神和怪獸,亭頂7個寶瓶,有梯子上樓,在天香亭上,壹覽整個孔廟。
站在大門和天池邊每個位置看大成殿,大殿雄偉壯麗,在天香亭的襯托下,氣派大方,整個建築自南向北在壹中軸線上。 以婺源籍明代愛國將領汪宏為史實興建的“太子太保”牌坊落戶婺源老街。
據悉,汪宏因抗擊葡萄牙殖民侵略而聞名,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收復澳門的愛國將領,曾任明代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榮加太子太保。
這座修建在婺源老街西入口處的“太子太保”牌坊為傳統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寬5米,全部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整座牌坊精工細作,風格古樸。
目前,婺源老街改造已進入主體工程掃尾階段,將於2007年元旦前正式開市。“太子太保”牌坊的落成也給老街增添了壹道厚重的人文景觀。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於婺源紫陽鎮南門街,南宋皇帝賜額“文公闕裏”。現其祖居房舍已不復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井圈呈六邊形,內徑1米,深愈5米。
古人確信“聖人之出,必有祥異”,故婺源縣誌中載有這樣壹段傳說: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陽出生時,婺源此井中亦紫氣貫天。故人們稱此井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鐫刻有朱松所寫的銘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統年間1436-1449),婺源知縣還在這裏建“虹井亭”。明人汪偉寫過壹首虹井詩,詠嘆朱熹學術和徽州文化,其詩雲:韋齋當日浚源深,壹日虹光出井陰,道學上傳洙泗遠,余波千載淑人心。這首詩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時井中均冒紫氣的奧妙。 在婺源紫陽鎮東門大橋南舊城墻下,有壹兩米見方石鑿泉池。該泉池叫做“廉泉”,是朱熹命名並題寫的壹處勝跡。說起來,還有壹段美好的傳說哩。
話說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春,才19歲的朱熹榮登進士後,在家待職的三年裏,於二十年(公元1150年)陽春三月,回鄉掃墓並拜會宗族長輩。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裏,朱熹遍祭從壹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墳,遍訪從未謀過面的宗族長輩,遍遊故鄉的勝跡。
五月初的婺源已是初夏時節。壹天,朱熹與門人郊遊歸來,行至東門橋頭已是渾身冒汗,口幹舌燥。見此有壹石鑿水池,泉水晶瑩見底,著實誘人,壹行人便屈膝彎腰掬捧暢飲。這從石罅間淙淙湧出涼洌甘醇的泉水,“早澇不盈涸,風搖亦不濁”,給了朱熹深深的啟迪:“吾壹名當朝進士,以後為官,壹定要象這泓泉水,‘顛波不失誌,貧賤亦清廉’。”思索之余激情難平,回到住處則揮筆為那泓清泉題名曰:“廉泉”,門人弟子則為此墨寶立石刻碑於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縣主簿,開始了他顛波的出仕之路,和矢誌的治學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廟,“廉泉”石碑移至文廟正殿左側。“文革”時廟拆碑軼。如今,該處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舊。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婺源縣江灣鎮與溪頭鄉交界處的靈山新發現壹處古城墻遺址。城墻整體高約6米,寬約12米,通體用巨大的條石砌成。蜿蜒古樸的芙蓉嶺從古城墻下穿過,光滑的石板路讓人隱約可見昔日的繁華 。
該古城墻建於明代萬歷年間,南北墻頭之上分別刻有“玉京之路”和“寶婺天關”字樣的石質匾額,落款清晰可見。據當地人介紹,這段古城墻是當年當地人進京的交
通要道,同時也是重兵把守的軍事要塞。山腳下的中平村就有古代常年駐兵的“中平營”。當地文物專家認為,這壹發現對研究明代婺源歷史有重要意義。 婺源民俗風情街地處婺源縣城南文博路,婺源唯壹的旅遊商業街,長600米,集遊玩、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於壹體,是婺源旅遊必去的景點之壹。民俗風情街全部為徽派建築:黛瓦粉墻、馬頭山墻、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地方特色濃郁。國內最大的儺面雕塑是婺源的壹張名片,高聳在街的東廣場;牌樓、大型水車挺立在街的西頭。街內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大型民俗表演,十多支民俗表演隊,上百演員活躍於街區,幾十個節目輪番上演。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館有江西民間第壹館之稱,館藏寶物5000余件,全面展示了婺源歷史、文化。畫廊長52米,集書畫展覽、創作、銷售、培訓為壹體,是婺源書畫藝術展示、交流的壹個最佳平臺。景德鎮藝術瓷器精品展銷廳、茶樓、珠寶廳等壹批既有藝術品位,又有文化內涵的展館次第落戶。街內商家林立:中華美食街區、土特產品街區、工藝品街區、特色民俗服飾街區、娛樂休閑街區、古玩街區等。在這裏,遊客不僅能品嘗到各地風味美食,還能享受購物、休閑、娛樂情趣。讓人流連忘返。魁星點鬥我風情,遊購嘗樂牽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