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轄11聯保所,保險公司53家。
29年(1940),共保制改為農保制。全縣8個鄉鎮,40家保險公司,791 A。
1950 165438+10月17、安康專員辦民政第146號通知,寧陜縣設6區36鄉。
1952 10 6月1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第462號令,寧陜縣行政區劃由6區增加到9區,由36個鄉增加到58個鄉。
1953 13年5月3日,省人民政府發布44號令,寧陜縣仍設9個區,縮編為50個鄉。獅子壩、謝玉、王默、海棠、舊館、太平、皂礬、嘉應等8個鄉鎮被撤銷。1956年5月,漢陰縣下轄的鐵爐、王龍、魚洞、火煉寨四個鄉劃歸寧陜縣,泰山廟區設鐵爐、王龍兩個鄉。同時,鎮安縣下轄的後池鄉、左立鄉第四村劃歸寧陜縣,泰山廟區新設壹村。全縣將原來的9區50鄉縮減為6區37鄉鎮。
1958 65438+2月,寧陜縣並入石泉縣,設寧陜為合作區,轄5個公社,23個行政區,169個大隊,476個生產隊。
1961年9月,恢復寧陜縣,縣轄4區21公社。65438年2月,石泉縣下轄的劍峰大隊轉到寧陜縣,轉入鐵爐壩公社。
6月1962,11,縣仍轄4區,公社數由21增加到27個。* *有151個大隊,525個生產隊。
新增公社為新場(屬梁河區)、獅子壩(直屬縣)、沙坪、小川、竹山、沙羅(均屬江口區)。另外,原梁河區管轄的五龍公社劃歸蒲河區管轄。
1964撤銷關口公社,設立城關鎮,增設老城公社(直屬縣)。縣* * *由4個區、1個鎮和27個公社組成。
1967年寧陜縣40%的公社更名,70%以上的大隊更名。1972仍恢復“文革”前的名稱,僅保留紅旗、東風2公社名稱,紅衛公社更名為五農公社。
3月26日1973,縣人民衛生局以寧革民字3號文件通知,大隊仍恢復原名。但由於種種原因,六大隊未能恢復原名。
1982年4月,經安康地區行政公署批準,更名公社變更為:沙溝更名霍光街;鐵爐改名為鐵爐壩。
同年5月,華嚴(紅旗)、五龍(五農)、王龍(東風)公社恢復了原來的名稱。
根據* * *中央(1983)1號文件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1983)13號文件,寧陜縣分別在1983的7、8月份和1984的9、6月份,全縣改為5區2鎮26鄉144村553組。鄉鎮名稱與原公社名稱相同。
2001區劃調整後,寧陜縣轄城關鎮、四米地鎮、江口鎮、唐平鎮、霍光街鎮、王龍鎮、銅車灣鎮、潯陽壩鎮、金川鎮、皇冠鎮、富裕鄉、梅子鄉、新場鄉、太山廟鄉共10個鎮和4個鄉。
2011,唐平鎮、旬陽壩鎮合並為城關鎮,撤銷太山廟鎮,撤銷梅子鎮,撤銷富裕鎮,撤銷新場鎮。調整後,寧陜縣轄12個鎮:城關鎮、四米地鎮、江口鎮、霍光街鎮、王龍鎮、筒車灣鎮、金川鎮、黃冠鎮、復福鎮、梅子鎮、新場鎮、太山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