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模:
不同時代的瓷器造型都帶有當時的歷史印記,直接反映了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比如元代的青花瓷器,體積巨大,胎體厚重,這是由於大量出口,胎體厚重便於長途運輸,不易破損。(花紋)明代的碗留在口外,腹深而飽滿,圈足高。清代以後碗口留在外面,但弧度沒有明代大,但腹深而薄,圈足開始變短。雍正以後,其底部的圈足由明代的水平變為圓形(俗稱“泥鰍背”)。不同的形狀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比如拿起壹個“雞頭鍋”,要知道這個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碗”,我們應該知道它是明鄭德時期的壹種造型產品。如果是“門球瓶”、“花壇”、“柳葉瓶”等等,這些應該是清朝康熙年間生產的器物。
(2)胎釉:
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釉的成分和燒成工藝有顯著差異,能代表當時的風格。壹般來說,從胎質和釉色可以看出年代和窯口。比如四千年前的商周原始青瓷,灰白色、灰褐色;元代江西瓷器、明代永樂、清代宣德、清代康熙的胎釉各具特色。元代琺瑯彩較厚,永樂時期的白釉最為著名,潔白如玉,釉面光亮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有厚薄不均。比如在強光下,可以看到胎釉呈粉紅色、肉紅色或蝦紅色。這個特點是其他瓷器所沒有的。元末、明宣德時期的瓷器與明永樂時期的瓷器接近,但瓷胚釉色差異較大。同樣的器皿,元末、永樂時較厚,宣德時較薄。元末宣德時期,大型刀具底部多無釉,露胎上常有紅點,俗稱“火石紅斑”和銹斑(花紋鐵銹斑)。清代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就沒有這個特點。
(3)技術:
不同地區、不同窯、不同朝代或同壹朝代的不同時期,往往采用不同的制瓷工藝。不同的燒制方法,不同的燒制溫度和燃料,都會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以燒制為例,潮州窯器壹般都是用餅或圈來包裝的,所以底部是上釉的。有的壺是堆燒出來的,壺底有支釘痕,壹般是五個支釘痕。再比如,以毛坯圖為例,古代瓷器是由工匠手工毛坯圖成型,而現代小作坊是通過成型(精仿除外)或機器高速旋轉生產,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批量的新工藝品。手繪空白線條,每件瓷器內部都有不規則(註意,不規則)的手繪空白線條,甚至康熙李口的壹個盤子(可以仔細觀察)都有手繪空白留下的不規則、深淺不壹的空白線條。現代機械制圖瓷器上的制圖圖案細、密、規則,好像用尺子量過,深淺壹致。如果是模壓的話,這個瓷器上是找不到白線的。
(4)裝飾品:
不同時期的裝飾圖案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以龍的形象為例,每壹代都不壹樣。在宋朝,龍是兇猛而粗壯的。元代的龍瘦而矯健,三趾多,五爪少。明代的龍有很多種,有會飛的翼龍,也有長翅膀的。香草龍,尾巴像草壹樣卷曲。龍頭形似壁虎的正面龍;清代的龍,柔軟,呆板,有花紋。總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繪畫風格、方法和表現形式。中國古代陶瓷上有許多裝飾圖案,但可以分為四類: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品。裝飾圖案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社會文化的反映。比如元代的青花細瓷,大部分都是歷史人物的故事。在南京發現的元代青花瓷“尉遲恭故事罐”講述了隋末尉遲恭單鞭飛馬救秦王李世民的故事。(圖案)明朝中期,鄭德時期,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在社會上廣泛興起。於是,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仙人朝聖、寫回文等圖案。再比如,清朝康熙帝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非常重視“尚武”和“學文”。因此,在瓷器圖案中,在“武”的方面,有各種各樣的刀馬圖形和鮮明的射獵畫面;在“文字”方面,大量的詩詞寫在瓷器上,用文字作為圖案進行裝飾。
(5)尋找瓷器樣品,掌握各種特征:
找到準確的對比樣本是正確對比的前提。同樣,找到準確的對比樣品,掌握各種特征,是保證瓷器正確鑒定的基礎。現在市場上的壹些瓷片是假的,書本上的壹些信息是朦朧的,失去了正確對比的基礎。如果沒有看到準確的樣品,不要妄下鑒定結論,更不要輕易購買。否則,妳會被騙!
(6)研究時間的痕跡,判斷瓷器的新舊;
瓷器的外觀很容易模仿,比如造型、紋飾、風格等等,但是老瓷器經過了年復壹年的洗禮,留下了造假者無法模仿的時間痕跡。借助放大鏡,可以在瓷器表面看到以下時間痕跡:
1.釉面上有壹層氧化層。
2.厚釉瓷器通透有層次感;
3.青花瓷中的氣泡大小不壹,但兩者之間的比例相差不大,約為1/2或1/3。
4、氣泡像夜晚的星星,稀疏透明。
5.釉面在與胎結合處變黃,露出胎後逐漸褪色。
6.超薄釉中還可觀察到油脂狀黃點、黃塊。
7.外露輪胎處有壹層氧化層,呈灰黑色,顏色自然。
8.人工打磨的“老”瓷,透過釉面可以看到釉面破損,氣泡要麽被磨壞,要麽細小呈針狀,不透明。以上特征傳世品反映明顯,出土品反映較弱,但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蛛絲馬跡的。
(7)研究微小的痕跡,找出偽造的破綻:瓷器上的細節特征往往被造假者忽略或無法模仿。通過研究樣品瓷器的細節特征,找出瑕疵,是普通藏家鑒定瓷器的重要方法。
幾個細節介紹如下:
1.溢流:溢流是瓷器的胎與釉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紅色現象。紅色主要出現在胎和釉的交界處,越老顏色越深。溢紅,俗稱火石紅,出現在元、明瓷器上。壹些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元明瓷器中的雜質和鐵含量造成的。用放大鏡觀察瓷器的真紅溢,有以下特點:①紅色呈點狀、線狀斑塊狀,似畫在油性表面,有光澤,似浮在瓷器表面。(2)溢出的紅色上有過渡色。(3)在褐色眼睛等暴露的地方,周圍有油性發黃的痕跡。
2.開裂:開裂是瓷器轉化過程中出現的開裂現象。年齡越大,開裂越明顯。不同的窯,不同的瓷器或者同壹件瓷器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開裂,現代瓷器在放大鏡下也能看到。開裂不同於崩瓷,是瓷器出窯前後,由於釉面與胎體膨脹系數不同或冷熱不壹致而導致的釉面開裂現象。
3.擦傷:擦傷是瓷器與人體、物體接觸、摩擦、碰撞後留下的疤痕。是歲月的年輪在瓷器上的直接反映。擦傷主要表現為與人體接觸的細微使用痕跡、與尖銳堅硬物體摩擦產生的劃痕、與堅硬物體碰撞產生的裂紋、裂痕和缺損。
4.瓷泥:瓷泥是瓷器被外界物質慢慢侵蝕的壹種風化現象。瓷軟泥的深淺取決於浸泡時的濕度、溫度和外界物質。如水、堿,瓷器長期暴露在堿性濕土中,瓷器表面呈白色、灰色。再比如水銹,是瓷器長期被水侵蝕,使壹些物質成分附著在瓷器表面。再比如,瓷器表面由於長期接觸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光澤,甚至有些部位粘上了固化的土壤疤痕。
5、棕眼和凹眼。棕眼是釉泡爆破後暴露在胎體上沒有被釉水覆蓋的孔洞。凹眼是釉泡炸開後,薄薄的壹層釉水形成的凹洞。瓷器的棕眼和凹眼是檢測“老”瓷的重要窗口,因為胎體與釉面接觸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留下某種印記,越老的印記越明顯。比如棕眼處應該有暴露輪胎氧化的痕跡,棕眼或凹眼處有發黃發紅的痕跡,顏色自然。
(8)運用文獻檢索的知識,研究瓷器的筆法:有筆法的瓷器是年代瓷器,有筆法的瓷器有這種風格。比如康熙年間做的瓷器,上面寫著“清康熙年間”,有後人臨摹,這叫囑托。比如清朝康熙年制的瓷器,寫的是“成化年制”。有老瓷新款,有老瓷加新款。不同代的明清瓷器風格各異。在研究歷代風格的基礎上,運用文獻檢索的知識,從筆法研究入手,結合實物照片,是鑒定瓷器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