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青瓷塗淡藍釉,呈黃色。它的源頭集中在龍泉金村縣和清遠商鞅縣交界處的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清遠的大窯、金村、大白庵、商鞅和麗水市的石牛,窯址約30處。
3.北宋中後期以矽、鐵含量高的瓷石為坯,胎色為灰或灰。石灰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低,易流釉,釉層薄,釉面有光澤。由於窯燒工藝和還原控制不好,釉色變黃。
4.裝飾特點:以描繪花卉為主,碗、盤以梳紋、折扇紋裝飾,以荷花花瓣、牡丹、菊花為主要題材,裝飾圖案以線條分隔。冷線分單線和雙線。壹般花和葉的葉脈都是蓖麻粒做的。
5.多管瓶、鍋壺、多葉瓶是這壹時期的新產品。多管瓶、平底鍋壺蓋壹般飾有花芽扣、花蒂扣。多葉瓶蓋的頂部主要由雞、狗等動物制成。
6.在工藝方面,支釘在北宋時期用於燒制,大多數器皿上都有支釘的標記。北宋後期開始在圈腳燒餅。
要鑒別南宋初期的龍泉瓷器,我們必須註意:
1.坯料仍為含鐵量較高的瓷石,胎壁普遍比北宋中後期厚。另外,淘洗後毛坯沒有仔細搗實,胎質不夠致密,氣孔較多。輪胎顏色為灰色或淺灰色。
2.釉還是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3.裝飾圖案與北宋明顯不同,以雕花為主,很少刮花和蓖麻花。碗有向日葵頭,上面有郵票般的文字,如“河邊遺產”和“從此幸福快樂”。
要鑒別南宋中後期的龍泉瓷器,我們必須註意:
1.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加入適量的紫泥,增加了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提高了抗彎性,使胎坯變薄,克服了“重而厚”的缺點,使器物輕巧,造型美觀。
2.釉料配方改進,由原來的石灰釉改為石灰堿釉,使釉料呈現出粉、梅、豆綠、米黃、蜜蠟、鵝皮黃、黑金等多種顏色,其中黑胎青瓷顏色較深,深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3.器皿種類繁多,有罐、盒、燈、渣桶、熏爐等。文有壹個筆筒,壹個洗筆筒,壹個水盆,壹個筆筒,以及各種古董青銅器和古玉瓶。這壹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燕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4.由於胎釉配方的改進和燒制技術的提高,燒制出了類似南宋官窯的黑胎厚釉瓷和白胎厚釉瓷。黑胎厚釉瓷,釉色深,開片,釉色透明,表面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綠色、梅綠色、豆綠色。
5.此時瓷器通體施釉,淺色無顆粒,以釉色、器形取勝。
6.器物補胎精致,圈足很細。在底足處刮去壹層細線釉,燒制後出現壹圈朱紅的細紋,俗稱“朱砂底”,使青瓷顯得別具壹格。
7.北宋龍虎瓶取代多管瓶和盤口壺。
8.梅瓶(宋代稱“景瓶”,是壹種盛酒的容器)。北宋時期的肩腹比較豐滿,瓶形較大,外壁雕有纏枝花和蓮瓣。到了南宋,梅瓶高度降低,小腹變細。壹些梅子瓶有杯狀的蓋子,並倒置在瓶子上(用於酒杯)。
9.該爐仿照商周青銅爐,其突出的肩部和腹部稱為“肋”,是美化瓷器的裝飾。
10.壹種用模具成型的註水、小壺、瓜形壺,腹部印有菊花花瓣、蓮花花瓣、雲紋、龍紋,多為龍泉溪口窯所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