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宋代玻璃

宋代玻璃

在我國現行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壹篇名為《幼童制冰》的文章。原詩如下:

幼兒的金盆脫離了冰,

彩絲穿成白鷴。

敲進壹個玉磬,響徹森林,

突然傳來玻璃破碎的聲音。

詩的大意是,壹個小孩在冬天的早晨發現家裏臉盆裏的水結冰了,於是他試著把冰從盆裏拿出來,鉆了壹個洞,然後用絲線穿上,當樂器敲。結果冰塊因為用力過猛而破裂,冰塊壹下子掉到了地上。清脆的聲音像碎玻璃。看到這裏,很多人會產生壹個疑問:宋代有玻璃嗎?在我的印象中,玻璃似乎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我們洛陽人耳熟能詳的洛陽浮法玻璃集團有限公司高端大氣的高層建築,似乎和宋代的楊大石沒有什麽聯系!所以帶著這個問題去查相關資料。首先,我看到壹張紙條說玻璃其實是壹種古代的玉,也叫水玉,和現在的玻璃不壹樣。但我對答案並不滿意,於是我繼續搜索資料,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

最後發現有記載說中國古代制作玻璃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西周,只是當時人們稱之為琉璃。最初制作有色眼鏡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取,經過提煉後制成有色眼鏡。到了漢代,玻璃的制作水平已經相當成熟。當時玻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稱之為“五色石”。但冶煉技術掌握在少數皇室貴族手中,壹直保密。由於人們很難得到它,人們甚至把有色玻璃視為比玉更珍貴的東西,但有色玻璃畢竟不是真正的玻璃。直到大約1000年前,中國才制造出真正的無色玻璃。到了12世紀,由於西方玻璃器皿的流入,商業玻璃逐漸開始出現,玻璃已經成為壹種工業材料,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可以說,在宋代,高檔大氣的玻璃器皿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其中葫蘆瓶是宋代最常見的玻璃器皿。考古人員在河北定縣景芝寺底座出土了19件玻璃器皿,其中11件為中國制造,包括8件葫蘆形瓶、2件長頸瓶和1件青碗。此外,在河南、江蘇、甘肅等許多地方的寺廟塔中也出土了許多玻璃制品。除了瓶子,還有各種玻璃發夾,酒杯,圓珠。雖然當時的玻璃和現代工藝的玻璃還有很大差距,但畢竟玻璃在富裕家庭的生活中已經比較常見,所以宋代大量詩詞中出現玻璃這個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玻璃”壹詞在古代也叫“玻璃”。在宋代的詩歌中,除了指各種玻璃物體外,還常用來形容平靜清澈的水面。比如辛棄疾曾經寫過壹首詩《菩薩滿香浮酪玻璃碗》。此外,範成大寫道:“琉璃春深,從別的時代流到現在”,陸遊寫道“琉璃春清,紫玉簫似嬰兒”等等。而且像楊萬裏這樣,用玻璃破碎的清脆聲音來比喻破冰的聲音,真的很新穎,也很少見。

  • 上一篇:安哥拉紫檀有收藏價值嗎?
  • 下一篇:包,妳吃飯了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