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岸故宮裏那些被認定為傳世哥窯的瓷器,主要是郭葆昌等老先生當年做的分類,有壹些可能根本就沒有多少根據,都是憑直觀簡單分類的,當時古陶瓷大家陳萬裏先生就認為這個分類有問題。在現有的傳世哥窯產品中,確實有許多器物的年代根本到不了宋,這也是事實,宋以後歷代都有仿制,從元末新燒的成群隊者,到明清直至民國,仿燒哥窯代代相延。
另外,由於哥窯產品,尤其是早期產品,其燒成時,使用墊餅燒造,而且早期是使用泥質墊餅,由於泥質墊餅與器物本身胎質材料不同,在燒成時,引起收縮率不壹致,使得器物的圈足部分,非常容易變形。而官窯產品燒成時,有許多器物是用支釘支燒,顯然不會出現圈足變形的情況。即使是使用墊餅燒造的,也都是用瓷質墊餅,由於瓷質墊餅的材料與器物胎泥基本壹致,燒成時能保持同步收縮,故基本不見圈足變形的。通過圈足,我們也可以先把變形的先分出來。
在造型型上,官窯與哥窯也有細微的區別,經過多年的考古挖掘和發現,以及對哥窯和官窯瓷器的分析,哥窯的瓷器除了有圓器以外,還經常會出現八邊形、六邊形,也就是說有棱有角這種器物風格比較多見。而官窯相對來說基本上流行圓器,有棱有角的器物很少。
此外,他表示,研究哥窯,我們還必須明確以下幾點:1、哥窯本身有壹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所以其窯場應不止壹處,年代也有壹個延續的時間。
2、把所謂的“傳世哥窯”瓷器做壹個分類,該歸宋代哥窯的歸哥窯,仿哥的歸仿哥,元代仿哥歸元代仿哥,清代仿哥歸清代仿哥,而不是把不同時期的器物全部放在壹個框裏,作為壹個個體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