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印花龍紋盤
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盤、托盤、註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
唐代定窯白瓷大多與當時邢窯白瓷相似,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壹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定窯瓷器的發展,無疑將白瓷從純白釉裝飾推向壹個繁花似錦的新階段。
另外,元朝人劉祁在《歸潛誌》壹書中也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贊譽。劉祁所言“花瓷甌”是指定窯白瓷上那種以模印、刻畫為主的裝飾而言,其清新明快的刀法,剛勁有力的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取法於宋代絲織品中緙絲圖案的紋樣,均在定窯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其工巧富麗的程度,與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遜色,可謂獨步壹時冠絕當世。
定州博物館白釉圓托五獸足熏爐
定窯白瓷無論造型、工藝都如此富有特色,成為人們熱捧的焦點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由於受市場需求影響,在古玩收藏市場,不泛有壹些高仿或假冒定窯白瓷混入其中以求充好。所以,在鑒別定窯白瓷時,可以從以下幾特征入手,從而識別真假定窯白瓷。
定州博物館四人擡轎
1、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
2、竹絲刷痕:
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壹個特征。
3、底足: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於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並不那麽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壹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采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為鑒定之關鍵。
日本某美術館嬰戲荷葉枕
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墻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4、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茶具、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於桌面,便很容易發現這壹特點。
吉美博物館剔刻花葫蘆形白瓷執壺
目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現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實現,至於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於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跡。現在只有壹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完全出於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夠的重視,仍可作為鑒定的壹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