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白瓷工藝水準很高,胎料加工極細,經過良好的篩選,因此,制成的器物胎質堅致潔白細膩。由於釉料中的氧化鈦含量較高,加之用氧化焰燒窯,釉色白中泛黃,呈現出象牙白的質感,柔和悅目。
定窯在唐代始燒臼釉、黃釉器物。臼釉有玉壁底碗、註壺、瓶類;黃釉器有碗、註壺等。
唐代早期常見制作粗糙的平底淺腹碗,胎體厚重,外施黃釉,裏施白釉。唐代晚期多白釉碗,碗壁傾斜45°,淺腹,寬圈足,胎較早期的薄,裏外施釉。五代時的器物白釉蓮花托,口作六瓣蓮花狀,直深腹,圈足,裏外施釉,釉面有細密的開片。
除此之外,五代常見唇口白碗。宋代定窯已自成體系,產品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質潔白,質地堅硬,胎壁較薄,釉色白中泛牙黃色,釉面有淚痕,因覆燒而形成無釉的芒口。“覆燒”是定窯系瓷器特有瓷器裝燒方法之壹,相對正燒而言,是把碗、盤壹類的器物反扣在窯具上的支燒方法,在宋代由定窯首先使用。由於覆燒法的使用,墊圈組合代替了匣缽,使器物的平均占用空間縮小,大大提高了產量,因此得到了普遍推廣。但也因為覆燒,使瓷器的口沿部位產生了無釉的芒口,
於是用金、銀或銅把漏釉部位包鑲起來,既掩蓋了缺陷,又擡高了身份,稱“金裝定器”。定窯瓷器常以竹絲小刷修理未幹的瓷胎,因釉薄而出現“竹絲刷紋”,這是定窯產品的標誌之壹。
定窯的黑釉器、醬釉器就是通常所說的“黑定”、“紫定”,黑定、紫定與白瓷壹樣,
都是白胎,黑定釉色漆黑光亮,紫定釉色醬黑。定窯還有金彩描花器,宋代周密《誌雅堂雜鈔》記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復脫。”但就傳世的幾件定窯金花碗來看,金彩大都用膠來粘結,而且多數已脫落,可見記載並不詳實。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定窯燒制的器型有碗、盤、盞、盒、壺、瓶、枕、熏等類器物。白釉三系提梁壺,屬於北宋定窯系的產品,淺灰色胎,釉色潔白,梨式腹,三條系狀把手,系的介面處飾有貼花。還有葫蘆式執壺。北宋定窯系的白釉蓮口弦紋六管瓶,胎質致密,通體白釉,釉面有冰裂紋,口呈蓮花狀,長頸飾有弦紋,肩上有六管,長圓腹。除此而外,還有仿金銀器的凈水瓶等。宋代定窯系的孩兒枕,其釉色白中微閃黃,塑成壹童子俯臥於床榻上,造型生動。枕類還有方形枕和錠形枕等。
定窯白瓷的裝飾手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三種。北宋早期,刻花盛行,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另有兩者***用或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還有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與細線相結合的。
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布局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題材以花卉為多,其中,牡丹、蓮花最多,其次是菊花,有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