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件的分類和材料標識
印章起源很早,是人們交往時信譽度的保證。它可以由各種材料制成(銅、木頭、石頭等。).
按材質可分為:石、巴林石、青田石、雞血石、朝鮮石等。其中壽山石為上品,壽山石中的田黃最好。
按雕工分:薄意、圓雕、巧彩、透雕等。,以巧色,薄意最難。
印章壹出現就和中國的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繪畫增色不少。同時,在文人的參與下,印章的裝飾越來越精美,雕刻越來越精美,藝術性越來越高。要欣賞壹枚印章的好壞,首先要看材質。好的料子看起來純凈如玉,料子裏沒有結晶。當它放在手裏的時候,感覺又涼又暖,表面感覺油膩。然後,檢查刀是否合適(石頭對刀的接受度,好的石頭強度適中,柔韌性強)。壹般來說,材質的好壞要經過以上鑒定。
印章是中國特有的集書法和雕塑於壹體的工藝品。因其書法的藝術屬性,與壹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稱“篆刻”。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不同朝代的名稱不同。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印章]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朝以前,官印和私印都稱為“印”。但這個“印”的寫法不是【金兒】就是【土兒】,因材質不同於銅和土而得名。秦統壹六國後,制定了壹系列等級制度,並在少府設立“傑夫陵丞”掌管印章制度。當時規定皇帝單獨稱“璽”(從此【金二】寫“璽”),其材質為玉,而臣民只稱“璽”,不能用玉。漢朝基本沿襲秦制,只是制度稍有寬松,有些王侯稱之為“封”。
[印章]
“印”最早見於秦代的官印,只是被壹些地方官員使用,稱之為“印”。《漢書·九儀》中也有規定,凡200石至600石的稱為“印”,而通名印稱為“私印”,辛莽的私印也稱為“封信”或“信印”。“璽”的稱謂壹直沿用至今。
[鮑]
據《唐叔虞賦》記載,唐武則天因認為“封”與“死”同音,於燕載元年(公元694年)改姓鮑。後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國璽。也叫包。從唐到明清,“印”與“寶”並用。
[印章]
壹般印刷體在漢魏時期壹般稱為“張”。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途中為了臨時赴約而匆匆刻成的,被稱為“急印”。這種印章直接用刀刻在印章表面,往往趣味性十足,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的發展影響很大。在官印中,“太守”、“時宇”也稱為“張”。
[記住]
“吉”壹般見於唐宋官印,也有“朱姬”之名的印章。
[其他]
南宋發行的壹種紙幣,背面印有“契約”。宋代還有壹種“當頭”印,元代非常流行。印章的名稱還包括:芳官、圖章、書、符號、契約和圖章。
海豹種類
-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總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時期的古印。這些古代印章的許多文字我們仍然不知道。朱溫的古璽大多配有寬邊。印章的筆畫非常精細,都是鑄造出來的。白語古篆多加邊條或中間豎格,字鑄鑿而成。官印除了司馬、司徒的名字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也刻有吉祥的文字和生動的實物。
[秦音]
秦篆是指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流行的印章,所用文字稱為。看它的書法風格和秦漢、秦石刻等文字都很相似,都比古代戰國時期通俗易懂。秦印章多為白色雕刻,印章表面常有壹個方形。低級官員使用的公章大小約為壹般方形公章的壹半,呈長方形,稱為“半通印”。私章壹般為長方形,也有圓形和橢圓形。除了官名、人名、吉爾吉斯語外,還有“敬事”、“思成”、“和民”等諺語、成語。
【中國公章】
廣義來說,是從漢代到魏晉時期對官印的統稱。與秦篆相比,印章更為工整、挺拔、方正,風格渾厚。西漢末年,手工業非常發達,所以到了新莽時代,(?“辛”是王莽的朝代名稱。官印尤為精美傳神,漢代印章藝術達到頂峰。因此成為後來篆刻家學習的範本。
兩漢官印多為白色,均為鑄造。只有少數部隊急需並鑿兄弟民族的官印而不鑄,後面會介紹。
【中國私章】
中國私印是漢代的私印,是古代印章中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壹種。不僅造型各異,而且都是用朱砂和白色,或飾以四靈等圖案,再有多面印、套印(母子印)、鉤印。印出的字除了名字外,往往還有姬語、籍貫、表字,以及“印”、“私印”、“信印”等輔助字。紐扣系統極其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匠心。兩漢時期的私印仍以白為主,西漢時期以刻為主,東漢時期則以鑿鑄為主。
[普通印刷]
總印也是中國公章的壹種。這些印章往往是行軍途中臨時指定的急件,在急件上用小刀刻在印面上,也叫“急印”。普印的獨特風格充滿趣味,對他後來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漢代將軍用印,壹般稱為“璽”,而不是“印”,這是軍印的壹大特點。
[韓余音]
兩漢玉璽是古代印章中非常珍貴和罕見的。“戴玉”在古代也是名臣名士的壹種高雅時尚。壹般玉璽制作精良,構圖嚴謹,筆畫圓潤。乍看之下,筆畫方正挺拔,卻無意停滯。由於玉質堅硬,不易被刀削,所以產生了壹種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刀削法”。因為玉不易腐蝕損壞,所以代代相傳,更好地保存了它的本來面目。
【魏晉南北朝印章】
魏晉時期的官印、私印形制和鈕制沿襲了漢代,但鑄造不如漢代精美。為兄弟代代相傳的官印,字多如刀刻,書法風格自然在徐遐生,成為壹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略大,文字倉促鑿刻,但不鑄官印。
[白澍文印]
朱的交替印刷風格在中國和印度是非常巧妙的,據說它起源於東漢。其方式極其多樣,白澍字的位置排列和字數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變化。這裏引用的印章數量可見壹斑。白澍的原則是看筆畫數,而朱文大多筆畫數多,朱文大多筆畫數少,而柏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白茹和白如珠的和諧效果。這些印章大多是私人印制的,沒有用於公章。
[主印章]
母璽又稱“璽”,起源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它是由兩個或三個印章組成的印章。人的胃是空的,可以適當插入壹兩個小海豹,形成媽媽口袋的形狀。也有壹方兩印(如右欄“國壹”印)成壹組三方的。在壹枚印章的體積中,具有數枚印章的使用價值,可見古代印刷術的技術水平。
[六面打印]
傳世的六面印實物很少。這種“凸”印,鼻子上有個洞,可以戴,鼻子上有個小印,和其他五個印面壹起,叫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典型樣式是白帶邊,每字為壹行,上密下疏。印章豎筆畫長而下垂,末端尖如掛針,故有“掛針印”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還有筆畫舒展、疏密對比的優點,但容易變得庸俗,遠不如中印,所以篆刻家壹直只是偶爾為之。
【妙篆印】(附花鳥蟲書)
苗篆篆與其類似的早期鳥蟲書都是中國印章的“藝術文字”,前者曲折曲折。後者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加魚形鳥等裝飾。這種字跡最早見於古代兵器或樂器的鐘表上,有的還根據字跡的筆畫嵌有金絲,獨具風格。鳥蟲書的印刷只在私人印刷中見到,多為白色。
[異形印章]
在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印也是非常獨特的壹類。其風格不固定,大小從幾英寸到幾分鐘不等,變化極其豐富。除了方圓的長寬,還有凹凸紋,方形,圓形,三角形,兩圓三圓珠,三葉展開形,等等。雜印之所以只用於私印,是因為雜印獨特的幽默,與公章不同的莊重冷靜的要求。
[圖案印刷]
從戰國到漢魏都有印圖,以漢代為最多。也稱為蕭形印章或象形印章。形式多樣,簡潔生動,除了人物、鳥獸、騎馬、吉祥羊、魚鵝等圖案外,吉祥羊的四靈是常見的。龍、虎、雀和(鳳、龜)入印,這種印也叫“四靈印”。
[英文印章]
成玉璽從戰國時期就有了,使用的諺語成語有100多種。比如有很多成語,比如“做正確的事”、“尊事”、“利天”、“出入吉祥”等等。字數從壹個字到兩個字不等,最多二十個,既用來表示吉祥,也用來悼念死者。
[印花]
花印又叫“押字”,盛於宋代,盛於元代,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形,壹般刻楷書姓氏,刻八思巴文或華押。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歷代印章大多具有防奸、辨偽的功能。作為個人的任意書寫,改變後的“押字”(有些已經不是文字,只是個人符號)自然更難模仿,達到防偽的效果,所以這種押字壹直沿用到明清。
[泥漿密封]
泥封,又稱“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從古印章遺跡中保存下來的珍貴實物——覆蓋著古印章的幹硬泥團。因為原來的印章是負篆,鐘在泥上變成了正篆,其邊緣是泥面,所以形成了寬邊,不同的邊。琵琶的使用是從戰國到漢魏時期,直到晉代以後,紙、絹、帛逐漸取代竹簡、木簡的對應,琵琶才不能使用。後來的篆刻家借鑒了這些珍貴的篆刻拓片,用於印刷,從而擴大了篆刻的方法範圍。基礎訓練和創造
[按鈕系統]
古代的印章印章大多有紐扣,這樣把紐扣打孔系在腰帶上,就是古代的“戴印”法。從漢代開始,皇帝和官員就以龜、駝、馬等紐扣來區分。如高官史所用的龜鈕、駝鈕、蛇鈕,是漢魏晉時期授予兄弟等官印的常見鈕制。歷代鈕扣的形式很多,其中以壇鈕、鼻鈕、多鬥鈕最為常見。現在,壹些按鈕列在右邊。
【隋唐以來的官印】
隋唐時期,官印開始增多。隨著紙的廣泛應用,朱文逐漸取代了柏文。許多官方印章開始在背面刻上年份數字。在文字方面,多使用隋印,開始使用屈折的“九折文”印刷(古代“九”的數字是終極的,不必九折。可以隨著筆畫的復雜程度而變化)以填充印刷表面。唐宋時開始用隸書印刷,清代官印用滿文。中文和漢文都用,刻在壹個印章裏。蒙昧的清朝歷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革命文物。
[宋媛媛朱]
魏晉以來,紙和絲綢逐漸取代了竹簡。到了隋唐時期,印章的使用已經直接覆蓋了印刷色鈸。到了元代,文人畫全盛時期,文人印章所寫的印章已經與詩、書、畫融為壹體,發揮了鮮明的作用,受到書畫的喜愛。在這壹階段,首先是宋初書畫家趙孟頫提倡篆刻人力。由於李篆書在書法上的影響,印章風格流暢美觀,產生了獨特的印章——“圓”印,為後世篆刻家所采用。
【兄弟民族文字印章】
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自宋代以來的兄弟民族都以中國書法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以自己的文字作為官印,很少傳播。他們見過的印章是金國(女真)書、元朝八思巴文字、西夏文字,很多至今不為人知。
【今日風格印章】
在中國書法中,篆書以其強烈的裝飾性成為篆刻藝術的主體。但秦漢以後,隨著書法的發展,篆書已不是唯壹用於印章的書法。除了唐宋時期的李楷印章和元代的篆刻外,魏晉時期就有了李楷印的先例。從清代開始,篆刻家也開始嘗試用現代體(隸書、楷書、草書)印刷,其中不乏佳作。這讓我們認識到,篆刻藝術的體現並不局限於某壹種風格的運用,關鍵在於構圖、書法、刀法的高度應用能力。
[集郵室收藏郵票印文]
印章發展到唐宋時期,作為壹種欣賞藝術日益發展,開始出現專門用於收藏、欣賞和修改的印章。書畫收藏中有很多種鐘。“齋官印”是刻有文人書房、客廳“樓、閣、亭、窩、院、齋、軒、廳”等雅號的印章,但很多有名無實的(文徵明說他的書屋大部分都是蓋在印章上的)只是知識分子思想精神的表現。閑章源於古代吉祥印章。這些印有詩詞、成語、名言、俗語的作品,使篆刻從壹種簡單的刻官職、姓名的實用藝術,進壹步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具有文學意義的欣賞藝術,與詩詞、書法、繪畫相輔相成。
密封材料
-
印刷品(即印刷坯料)是篆刻中最基本的材料。宋元以前,多以金、銀、銅、玉或水產、犀牛角、象牙、竹木等作為印刷的材料。直到元代,王冕才開始用花乳石作為印章。花乳石因其質地細膩潤澤,且易被刺,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墨客的常用材料。到了明代,石印材料被印度人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石印脆軟,易為人所用,不同的刀法會產生比其他印刷品更豐富的藝術效果,因此受到歷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後,石印被作為雕刻的主要材料,壹直延續至今。
歷代使用的石材中,以青田石、壽山石、長石石最為常見,還有不久前引入印壇的內蒙石、東北石。由於產地不同,各種石印的質地、性質、顏色都不壹樣,各有特色。壹方寶石印不僅本身有價值,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有很多人在收藏珍貴的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故名。青田石細膩、潤澤、易刀,富有刀趣的表現,是篆刻家最喜愛使用的印刷材料之壹。青田石有藍、黃、微紅、青灰色,其中光凍、白凍、松凍較為珍貴,以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
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由於生產坑的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性格差異很大。壽山石可分為天坑、水坑、山坑。就質量而言,天坑第壹,其次是水坑和山坑。壽山石有很多種,比如白芙蓉果凍和腦脂胭脂果凍。田黃石,有“石中之王”的雅號,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表面黃澄澄,肌肉中透著條條框框。其中“金黃色”、“橘皮黃”最為稀少,價格也最高,而“枇杷黃”、“桂花黃”、“熟小米黃”也是珍品。對於田黃石,壹直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普通壽山石沒有青田石精細,刀有粗糙感。
彰化化石產於浙江省彰化縣。它的石頭也分水坑和幹坑。水坑石光滑潔凈,幹坑石粗糙頑固,常與沙釘共存。但是不管是水坑還是幹坑,整體的收刀感覺都是緊繃停滯的。常化石有紅、黃、灰三種顏色,常交織在壹起。其中有壹種看起來像煮熟的藕粉的“藕粉凍”(常華凍),還有壹種像雞血壹樣凝結在石頭裏的“雞血石”。“雞血石”中,石底質地越好,血越多,越新鮮,越生動,越珍貴。如果壹塊石頭上有黑、白、紅三色塊,也叫“劉張觀”(即劉備、關羽、張飛的比喻)。如果壹塊石頭上沾滿了雞血,就有了“大紅袍”的美譽,是最稀有最珍貴的。
內蒙石又稱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來市場上新出現的石材品種,因產於內蒙古而得名。這種石頭最初是作為工藝美術品石雕的原料,後來引進試用,並經專家鑒定為印刷材料。蒙石晶瑩剔透,鮮艷多彩。石頭中最好的產品不如青田和壽山的,所以受到印度雕刻師的青睞。
石印材料壹直有兩個價值。實事求是地說,它可以用來刻印章,但同時,它又是壹件賞心悅目的藝術收藏品。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壹印在手,壹石與壹石相守”的說法,並從生命吉祥物的角度指出其意義。
-
對於篆刻來說,如何選擇印刷材料是壹門學問。5選料的經驗只能從經常接觸實物,不斷對比的實際產品數中獲得。在選擇印刷材料時,我們應該首先了解印石的產地。非常好。印刷材料必須來自壹個可靠的產地,換句話說,如果它們不是在上述日本大產地生產的,就不會提到印石的等級。
在確定了印石的起源之後,觀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均勻性是很重要的。壹般情況下,壹個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均勻度和清潔度就越高;越幹凈的石頭,其質地越細膩,容易被刀片切割。另外,無論印石產自哪裏,最好產於老坑。所謂老坑,是指歷史悠久,以產量大、質量精著稱的石坑。鑒別印石是新坑產的還是老坑產的,根據大多數人的經驗,壹是用肉眼鑒別,二是用手稱量。
因為老坑歷史悠久,形成時間久,所以從老坑中產出的石頭,表面看起來顏色溫潤渾濁,內熱消退呈現自然狀態。這種情況就像壹個有年頭的古董,讓人壹看就知道其輩分之深。新坑石由於形成時間短,往往給人壹種質地單薄的直覺。雖然有些很搶眼,但是仔細壹看就覺得無趣,華而不實。老坑的石頭細致厚重;新坑松散、粗糙、軟嫩,稍壹磕碰就容易損壞。所以在清潔透明均勻的前提下,重量較重的印刷品更好。壹些手感明顯的“輕量級”石頭,即使光潔可口,也不夠貴,甚至無法攜帶。此外,在選擇印刷材料時,還要註意石材是否有隱釘或裂紋。所謂的暗釘指的是在印石捕獲的指甲眼那麽大的硬顆粒。雖然很小,但是很硬,根本不可能切開。石頭上有更多的裂縫。近年來炸藥多用於石材開采,研磨成型後用油蠟浸泡,形成的暗線不易察覺,要多加註意。鑒別的方法是購買後擦掉油漬或刮掉蠟皮,在強光下反復反射擠壓,及時辨別好的秀場,避免上當。
密封流源
篆刻是中國特有的藝術。1973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過程中,發現壹排排竹棚整齊地堆放在棺槨的兩廂內。每壹個竹棚都用繩子包好綁好,綁竹棚的地方用綠泥球包好。在綠色泥球上有壹個清晰的凸起印章——車大侯家成,這是古代印章使用的遺跡。
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河南安陽的商代墓葬中曾出土過印章,印章呈方形,四角向內折,稱為之字形。印章是壹只鳥的形象。這種印章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很常見,稱為蕭形印章。中國的文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幾個書法演變的階段。印章起源於篆書盛行的時代,篆書字體的構成適合篆刻,導致形成了以篆書為基礎的印刷傳統,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藝特點,所以印章藝術又叫篆刻。
有人認為印章只是壹個實用的符號,或者說它只是附著在字畫作品上的點綴。“雕蟲小技,壯士不為。”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印章的生存和發展與時代息息相關。在先秦時代,禮樂信的倫理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印章曾被用作人格的象征和標誌。中國的舊制度是皇帝用印章說寶,官員印刷,低階的人寫信。它的制度嚴格有序。帝王用印制度,封建時代歷代沿襲。皇帝的玉璽成為皇權交替和授予的證據和鎮宅之寶。作為國之重器,玉璽為禮所珍藏。
在字畫上加蓋印章,可以做出壹幅以墨汁或青綠色為主的作品,特別生動,因朱墨的襯托而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初期,中國建立了宮廷藝術收藏機構,皇帝見到的藏品都加蓋“貞觀”印章,作為內府收藏的象征。此後,收藏鑒賞印章逐漸形成了壹種特殊的印章,並在追求與書畫藝術的和諧中,演變成壹種別出心裁的藝術創造。典藏印章的出現對推動篆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忽必烈定都元世祖後,宣布佛教巴特巴制定的文字是元帝國的國書。模仿唐宋時期的制度,在為各級政府官員發放印章時,都是用巴特巴制作印章。受這種印刷風格的影響,當時蒙古貴族的私人印章上也印有巴特巴文的簽名,作為信用的特殊象征。花印都是朱的,印出來的形狀多為長方形,也有葫蘆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章樣式是楷書的漢字姓氏,下面加壹個簽名誓詞。因盛行於元代,故又稱元賭。
元代的文官和大多數漢人仍然使用印有篆書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畫形成的時代,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的結合。流行在畫上加詩附言,封作者姓名、字號、謚號、詩詞格言。趙篆書吸收了唐代晉篆書的特點,筆畫圓潤,線條均勻,格調高雅。他創造了自己的印章,優雅而美麗。這種印刷形式被稱為圓朱文,為後世印刷界所推崇。
明清以來,文人篆刻風格盛行,市面上流行的閑章往往妙趣橫生,或摘抄詩詞或引用典故,或直接抒發思想。藝術印章是明清篆刻繁榮的標誌。明清書畫的發展也促進了篆刻的同步發展。石印的發現為壹大批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文人、書畫家提供了參與篆刻創作的機會,也促進了篆刻多樣化風格的形成。中國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為篆刻家學習古代篆刻傳統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篆刻師相對集中。他們師徒相繼,師友交流,逐漸形成了集中在某壹地區的篆刻流派。如文鵬和何震曾共同倡導以六書為篆刻準則,他們的理論見解和創作興趣使他們形成了篆刻史上的第壹個藝術流派,史稱“文和”。此外,徽派的程燧、浙派的西陵八派、鄧、趙、吳昌碩、以及後來的齊白石都對篆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