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源流而論,客家就是漢族,而且就是居住在中原的漢族大姓,由於漫長的封閉狀態,他們的漢族血統似乎更為純正。語言是居住***同體內交流思想感情、生產生活的第壹文化要素,這些清高孤傲的貴族後裔,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征。所以在客家語言中保留著許多漢語古音,尤以唐宋之際為最多。陳灃《東塾集》稱:“嘉應之話,多隋唐以前古音。”章太炎《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廣東惠、嘉應二州,潮之大埔豐順,其民自東晉末逾嶺,宅於海擯,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
語言的傳布不外有兩個途徑,壹是自小學語的生活語言;,壹是授書課讀的書面語言,客家人的祖先有較高文化水準,接受的書面語言更多。這在古代被稱為 “雅言”。所謂雅言,是相對摒除了“俚語”的那些文明語。在現今所能得知的客家語言中,仍保留著大量的這些古代雅言,它們往往可以在古語中找到壹致的對照。如客家語中,稱我為吾,妳為若,他為其,他的為厥,太陽為日,姐為姊,沒有為無,吃為食,喝酒為飲酒,稀飯為粥,漂亮為艷,骯臟為垢膩或穢,胖為肥,散亂為闌珊,好了為好矣,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是古代正規的文學用語。我們只要稍稍涉獵壹下古代漢語,便會發現古漢語傳承至今的各方語系中,它的最佳保存者便是客家語言。諸如此類的用語在客家話中比比皆是。實際上,在真實的文化生活中,客家應用雅言所達到的口語化程度和古代相差無幾。其實,在古代中原地區,也恐怕只是知識分子在寫作時才用,這些雅言詞匯。而有著較高知識水平的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面對南方陌生的語言環境,為了準確壹致地名物狀義,往往把中原雅言有意識地推廣到、固定到生活口語之中,並成為壹種傳統。它無形中使中原古語—脈相繼的沿續下來,成為客家語言的重要內容。
客家話也是中原古音的最佳保留者。這種保留的程度比現今的中原音系更正統、更規範。例如《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大部分出自中原。既然是詩歌,尾字總要韻,但用現今時普通語音來說,卻不盡然。《詩·齊風·南山》:“葛履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其中的雙、庸、從應該葉韻。但由於中國語音至唐壹大變,開始分韻,所以現今中原乃至大半中國,已很少保留隋唐以前古音,而在客家話中,卻對中原古音多有保留,如以客家話誦讀上詩,卻可以瑯瑯上口,韻切分明。
客家語言的研究,是壹個非常專門化、難度很大的課題。從總體來講,無論是從音韻學方面或訓詁學方面,方言學家都認為客家方言與中原古語,尤其是中州河南的古漢語最為相近,它保存著許多古中州音韻語匯,有濃厚的古中州風俗色彩。其實,這些說法只是泛指,客家方言中的中州古語,並非單壹時代空間內的古音語匯,而涉乎自先秦至唐宋的中原古音韻語匯,它與客家先民南遷的不同時代、不同出發點及所經歷的站點密切相關,之所以能保存著這些古音,則主要由於客家人的“寧賣祖宗田,毋忘祖宗言”的文化心理,也由於客家人“多居山地”,處於封閉的生活環境。而這種語言的形成,則是客家人向客家群體歸屬的基本條件。客家方言作為壹種文化現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於客家民系的總體文化之中,昭示著自己祖先、來源的壹面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