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後期,有人找來,被解散的鑄過宣爐的工匠,進行大量仿制宣德爐。因為出於同壹工匠的手,民間仿品與宮廷真品無二,難以區分真假。所以,後人只能以銅質,來區分宣德爐的精與劣,卻無法區分宣德爐的真與假。雖然宮廷鑄與民間鑄難辨雌雄,但真品是早期宮廷所造,並非後期民間所仿。
清代以後的仿造品,當然不能論精劣。只能是新貨。
宣德爐傳世數量稀少,所以真品的價格為天文數字,異常昂貴。各朝歷代紛紛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場,只要妳轉逛舊貨市場或古玩店,均能見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爐,真宣德爐要想遇到簡直是大海撈針,但也並非絕對,也許就能在某個古董攤上尋到真品,那麽斷定它的真偽,就需掌握壹些鑒定知識。
焚香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香爐用途主要有三點 :第壹,是用來將衣服薰香,是香水、香料的代替物。到清代乾隆時期,西洋香料傳入,這種風氣才漸漸消失。第二,是用做書房陳設之器。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習字的書房內焚香,所以古人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詩句。第三,用來供祭神佛。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以陶、瓷、銅、鐵、瓦為材料制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質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銅香爐的制作達到了巔峰階段。
宣德皇帝在位時,嗜好玩賞香爐,特下令從暹邏國(今東南亞)進口壹批銅材,責成宮庭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窯瓷器的形制,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117種。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風磨銅壹起經過十余次的精心鑄煉,把提純的銅選取出來制成香爐,顏色多呈栗殼色、佛經紙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覺似嬰兒肌膚,晶瑩而滑潤,惹人撫弄,鎏金或嵌金、灑金的宣德爐金光閃閃,給人壹種富貴莊重的感覺。
宣德爐鑄造的成功,開創了後世鑄爐的先河。傳說當時***鑄造各式香爐3000座,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爐因其罕見,所以從明代到民國時期,仿制、偽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
依照古代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壹小部分精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很難辨別。真宣德爐銅質非常精細,而做假者銅質內未加入金銀等貴金屬,因此從銅質上能鑒別真偽,看宣德爐底足,手頭墜重,露銅精細者為真,而工藝粗劣,重量輕浮者為假。 真宣德爐底足款識的書寫是經過官方嚴格審核的,具有當時官窯瓷器風格,其筆法自然流暢,莊重而威嚴,款識有壹、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結構嚴謹,字體規整;而假宣德爐壹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書者隨意刻寫,字體不規整。如果是真的宣德爐,沒有20萬以上是不可能的。您可以去查壹下佳士得或是別的怕買公司曾經拍買的宣德爐的記錄!希望對妳有幫助!記得采納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