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下心來讀書 (打壹字)
謎底: 今?
解析:讀書也可以說是“念書”,安下心就是把“念”字的心字底去掉,即謎底就是“今”字。
2、春隨流水去,送來讀書聲 (打壹字)
謎底: 梳
解析:“書”通“樹”可看為“木”,“春隨流水去”即“流”字去掉水,即謎底就是“?梳”字。
3、 讀書不誤人(打壹成語)
謎底: 開卷有益?
解析:看書會有收益。即謎底就是“?開卷有益?”。
擴展資料:
中華謎語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完善才形成現今的體系格局。遠古時代,人們在進行語言交流時,偶爾會由於某種特別的原因,不便直截了當表達思想,而要通過拐彎抹角、迂回曲折的語言來暗示另壹層內容,這就有了“謎語”的萌芽。
有文字記載的所謂“曲折隱喻”的語言現象,最早出黃帝時代《彈歌》詩裏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即隱示人們制作彈弓、獵殺野獸的情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謎語雛形已十分流行,並有了名稱,叫“廋辭”和“隱語”。有的君主喜歡隱語,而不願意聽直截了當的忠言。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楚莊齊威,性好隱語”的記載。
戰國後期出現了賦體隱語,其中以荀子的《附論篇》最具代表性。此賦體已基本具備了民間謎語中賦體謎的特征,大約產生於兩千三百年前。到了漢代出現了射履活動,就是把東西放在器物下面讓人猜。我們有時候還把猜謎語叫做射履或射,就是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