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岷山南麓。其幹流流經1062km,沿途匯入黑水河、雜谷腦河、大渡河、馬邊河等重要支流,在宜賓匯入長江。
(但也有人認為樂山匯合的大渡河才是岷江水系的真正源頭,因為岷江從樂山匯合處到源頭的總水量遠不如大渡河,而且這條支流的長度還不如大渡河。
都江堰是戰國名將在岷江上修建的,是滋潤成都平原的重要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灌溉作用。
也許是因為古人對長江源頭金沙江了解不夠,岷江在古代很長壹段時間裏被誤認為是長江的源頭。
閩江-簡介閩江,古稱溫江、杜江,因岷山而得名。發源於岷山貢崗嶺、郎家嶺,全長735公裏,流域面積654.38+0.4萬平方公裏。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萬千瓦以上。
岷江是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壹條支流,都江堰是上遊,以漂木和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為中遊,流經成都平原,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共同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下面是下遊,主要是航運。
岷江有90多條支流,上遊有黑水河和雜谷腦河。中遊都江堰灌區有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白條河、蒲陽河。下遊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
最大支流大渡河長1150公裏,比岷江長415公裏。
在四川境內的長度也有852公裏,比岷江還長100多公裏。
大渡河,原名磨水、鄂水,發源於四川、青海交界處的果洛山,從壤塘以北進入四川,流經阿壩、甘孜、涼山、雅安,最終在樂山匯入岷江,流域面積約8萬平方公裏。
大渡河流域自然資源豐富。除礦產、動植物資源外,水力資源豐富,可與金沙江、雅礱江相媲美,達3000萬千瓦以上。龔嘴電站已經建成,裝機容量70萬千瓦。銅街子電站60萬千瓦。
岷江——蜀國歷史記載公元前岷江,壹片汪洋,川西壩子,水至澤國,遼闊野;水退了,是沼澤之國,青蛙呱呱,雜草叢生,水草蘆葦叢生,飛鳥飛舞,魚蟲潛行,水鴨呱呱,成群起舞,還有古蜀國的人,於是假裝自己的部落圖騰是“魚鳧”。
《尚書·龔宇》:“岷山導河,東非壹陀”;在高高的草叢中,古蜀人在山上飼養牲畜,正如《華陽國誌》所載:“河、潛、棉、羅為池澤,文山為牧業。
“春秋時期,蜀王杜預建都雲陽(郫縣壹帶),比成都扇形沖積平原中脊線的成都、金堂、新津都要高,因為在寶瓶口挖出來之前,岷江不僅可以分洪減災,而且岷、沱流域可以溝通交流物資,具備了建都的必要條件。
岷江以冠縣為頂點,分成幾條放射狀的河流來分配泄洪水。
但由於泥沙侵蝕淤積,這些天然河流不穩定,仍會發生洪水,於是丞相開導,決定取雷宇山(今金塘峽),以消水患(華陽國治)。李道元《水經註》也說:“河與東方不同,也是明道人鑿成的。
“把洪水從長江分流到沱江,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集義以下成都平原的洪水。
據《蜀編》記載,蜀的前主人王彥到浣花溪旅遊,那裏的龍舟五顏六色,長十裏。
《中國年譜》載:宋代,數十只彩車繞南門萬裏橋遊弋,稱為“小遊江”;浣花溪地區遊船較多,被稱為“大江遊”。
在唐玄宗(公元847-860年),劉戡在《重開金水河》中說:“金河漣漪穿洞而過,蜀人爭相聚集。
.....令人鼓舞的是,那些從壺中汲水的人,那些在泥土中沐浴的人,那些因口渴而飲水的人,那些打仗的人,那些灌溉花園的人,那些欣賞錦緞的官員,那些花的人。
金河和雨荷河在1974處被填埋,並被改造為人防工程。
岷江地貌特征晚新生代以來,岷山構造帶的岷江盆地得到了發展。盆地的新生代沈積記錄和流域地貌的典型特征深刻地反映了青藏高原東緣的新構造活動。
基於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的空間分析技術和最新的高精度SRTM-DEM數據,系統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遊流域和67個子流域的流域面積、河長、支流比等典型地貌參數。
通過對流域地貌參數和河流垂直高程剖面的統計分析,認為閩江水系東西兩側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特征,東部流域主要表現為面積小、河長短、分支比低、河流比降大。
由於岷江水系東西兩側地層巖性對稱發育,整個岷江流域對氣候因素的響應特征相同,因此次盆地盆地的典型參數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東西兩側晚新生代構造活動的差異,反映並印證了晚新生代以來岷江斷裂東西兩側的不均勻隆升。
晚新生代以來,岷山構造帶的快速隆升和龍門山構造帶內部的差異活動,是岷江水系東側支流發育程度低,形成東西兩側次盆地差異地貌特征的主要原因。
岷江-生態危機岷江危機壹:幹裂的河谷“蠶食”了草甸。在積雪已經融化的公崗嶺山脈低窪地帶,有大片的高原帶,直通雪山數裏,幾乎沒有植被。
這些都是岷江幹裂河谷正在形成的跡象。雖然不嚴重,但如果不加強保護,隨著水土流失,很容易形成大片幹裂的山谷,不斷侵蝕高山草甸,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