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打擊樂是流行於廣東省汕尾市的傳統音樂,是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南塘打擊樂是漢族傳統器樂品種之壹。吹、打兩種樂器演奏的音樂,漢族人俗稱鑼鼓或擊鼓。?
源流
南塘吹樂是民間老藝人傳下來的成果,由蔡慈傳授給鄭武天,得到發展和擴大。後來民國初年創辦了“海陸豐吹樂”南塘清興班,壹直保留至今。活躍在海豐縣、陸豐市、惠來縣、惠東縣、普寧市等地。
履行形式
南塘吹樂,以南塘清興班為代表,是廣東省的音樂之壹。以嗩吶、嗩吶“吹歌”為主,輔以鑼、鼓、鈸等打擊樂,有時輔以弦樂演奏,穿插頭、手、腿持瓷碗進行高難度的單吹或單雙吹。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壇子書》、《精神拜佛》、《柯南自白》、《十方佛》、《排燈》等。道教歌曲有:三贊、孤魂、五言詩、七言詩、金錢花、開陽臺、天尊半、河中取地、三株九等。
正字戲有十三調新水序集,戰地有粉蝶集,三寶有醉花吟集。《坐高臺》《走卒》《相遇對峙》等具體場景壹起演,也有《徐英傑與範》《五臺山》《宋武殺嫂子》等具體劇目的套曲。
還有《青銅劍》、《六月崖》、《二十四孝》、《五更谷》、《百鳥之名》、《十個古人》等膾炙人口的民間曲調和曲調。可用於民間婚喪嫁娶,也可作為正字戲舞臺上的嘉賓,可謂無處不在,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