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大屋的名聲響徹大江南北,《三家巷》功不可沒。著名作家歐陽山把20世紀初在西關大屋生活的人與事描繪得活靈活現。然而,西關大屋的真正歷史可追溯到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豪門富商在西關角,即今天荔灣區寶華路、多寶路、逢源路、華貴路壹帶興建豪宅。於是,西關大屋便成為富賈名流、顯赫家世的象征。
在龍津西路逢源北街那條青麻石路的盡頭,古樹掩映下的壹處墨綠瓦檐,別具風韻。這就是廣州西關民俗風情館,也是廣州現存最完好的唯壹壹棟西關大屋。由於歷史變遷和城市建設等諸多因素,西關大屋已所剩無幾。在這裏能憑籍有名的“石上飛榕”的余蔭,遙望西關古玩城,泮溪酒家、仁威廟。
西關大屋前通常是壹條陳舊的麻石街巷。據說,這是西關特有的,其下多為暗渠,以防“落雨大,水浸街”。暗紅木質的四折門、趟櫳、大門與青磚立面、陶質勾頭瓦檐組成了傳統典型的西關大屋入口。在官廳的正中,高懸著壹幅“金玉滿堂”的金字橫匾。
傳統的西關大屋呈“三間二廊三進”式格局。由大門直入經過天井,便是官廳和正廳,兩側各有左右偏廳各壹間,其後就是家中老者的寢室。而二樓則是西關小姐的閨房。“麻雀雖小,但五臟皆全。”西關大屋中的擺設絕不馬虎:從造工精細的屏風到美輪美奐的滿州窗,從典型的酸枝臺椅到小巧的木刻花罩,從名貴的古玩書畫到平民化的盛水竹籮……這壹切壹切,除了小部分是復制品以外,其余絕大部分的生活擺設皆是老西關人捐贈的百年老古董。如此壹來,形神兼備的西關大屋才得以重現昔日光輝。
西關大屋都有“花局”,亦即園林——山石花卉、橋廊亭榭錯落有致、林蔭綠道、小橋流水點綴其間,從每間房子的觀景窗看去,都各有其不同的景致。身處其間,所感受到的是壹種“室有山林趣,門無車嗎喧”的氣氛。這也是嶺南園林藝術的體現,其精致程度絕不遜於嶺南的四大名園。
西關大屋最富特色的標誌之壹是滿洲窗。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許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復雜繁瑣。光是壹個滿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時。因為滿洲窗的真正工藝早已失傳,據說每件窗的玻璃起碼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說建這樣壹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當於建壹座九層高樓,相信也不會令人覺得太驚訝。
然而,歷史似乎並沒有善待年老力衰的西關大屋。歲月的摧殘,風雨的洗刷,西關大屋從鼎盛時期的八百多間下降到如今僅余數十間,而有研究價值的更僅存寥寥幾間而已。其它的不是傷痕累累,就是飽受蟲患,更甚者只剩幾片斷瓦殘垣茍息著供人憑吊。另外,由於地基受損,某些西關大屋有所沈降,原本為防“水浸街”的麻石巷也經常“水浸街”。
正如壹位歷史學家所說:“新的城市無論怎樣新,始終都會有被超越的時候,而舊的東西是過去的、歷史的、不可再生的,是壹個城市文化底蘊深厚的象征,是個寶,是別人不可抄襲復制的!”因此,對每壹位廣州人來說,西關大屋,都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是廣州興衰變遷的見證,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好好愛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