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城市的成長史中最不能抽離的部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歷史,並在成長的過程中積累和養成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氣質、性格和魅力。在不同的階段,建築有屬於那個時代的風貌與特征,以及屬於特定時代的夢想。
在西方古代建築中,據我了解是指從古希臘到英國工業革命前的建築吧。主要以石塊砌壘的。在西方古代的所有建築風格上,我主要比較欣賞以下幾種建築風格。大概有古希臘的、古羅馬的、拜占庭的、哥特式的、巴洛克的、洛可可的等建築風格。在此我借機展示壹下這些風格的主要內涵和藝術的高超:
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可以算作是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的。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主要有三種,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陶立克力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愛奧尼克,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築群體是雅典衛城。衛城在西方建築史中被譽為建築群體組合藝術中的壹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為傑出。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
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壹種理論總結。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代表有古羅馬大鬥獸場、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色彩燦爛奪目。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聖索菲亞教堂是集中式的。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壹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中央大穹隆,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後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壹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淩空。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哥特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哥特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 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外觀的基
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壹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墻,所有墻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壹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面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這壹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壹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壹般仍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束狀的柱子湧向天頂,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此種氣氛盡顯了***的精神。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巴洛克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炫耀財富、不囿於結構邏輯,常常采用壹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充滿歡樂的氣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築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築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意大利羅馬的特列 維噴泉是代表吧。
洛可可風格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
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壹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墻面上不再出現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線腳繁復的鑲板和數量特多的玻璃鏡面。喜用嬌嫩的色彩,盡量避免強烈的對比。線腳多用金色,天花板常塗上天藍色,還常常畫上飄浮的白雲。此外還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晶體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調卻因裝飾手法的過於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氣過濃,高潔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韻雅不足。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宮的阿波羅大廳就屬於此。
而我國從古至今,建築的風格壹直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浩瀚的建築長河中有著壹批批的標誌性建築佇立在祖國的各處。例如天津?天塔,河北?石家莊?藝術中心,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山東-濟南泉城廣場,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海南?海口?世紀大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青海?西寧?東關清真大寺,這些建築中大部分都是宗教建築,而為何宗教建築如此長盛不衰?
宗教建築是有靈魂的,其崇高與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們嘆為觀止,甚至被壹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堂像壹個巨大的容器,將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氣氛的控制之中,從而達到吸收其入教的終極目的,這種力量,就是宗教空間的感召力。比起別的類型的空間來說,
宗教空間是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來的,在宗教侵蝕的過程中,其建築也隨同廣播世界各地,並與各個國家的民族建築相結合,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型制。精神附著於物質之上,感召力產生於空間藝術之中,宗教建築的感召力從冥冥艮古而來,呈其神性通達為原則,貫穿天國與人間,而從4000年前的埃及神廟到現代日韓新教建築,感召力的孕育形成與發揚光大,是壹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築有不同的風格,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宗教建築類型。遍布中國大地的佛教寺廟建築。盡管佛教是由印度傳人中國的,但中國的佛教建築與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國的寺廟深受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它們莊嚴雄偉,精美華麗,和自然的風景融為壹體,具有濃郁的、特有的中國佛家建築特色。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明、清佛寺的布局,壹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鐘、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壹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類型。
小型的寺廟,壹般只有壹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布置壹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鬥栱密檐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鬥栱密檐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 在西山余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1331年)鑄造的壹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壹般叫臥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壹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而中國的道家思想起源較早,並不是像現在所傳的是老子創立的,而是起源於中國早期的巫術,後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東漢時期形成正式的宗教。道教建築沒有形成獨立的風格體系,而遵循的是我國傳統的宮殿、祠廟體制,壹般為中軸線布局,以殿堂樓閣為主,不建塔和經幢。
宗教建築中還有不可不提的就是教堂的建築。教堂的建築風格主
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種。羅馬式教堂是***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壹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築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築。巴西利卡是長方形的大廳,內有兩排柱子分隔的長廊,中廊較寬稱中廳,兩側窄稱側廊。大廳東西向,西端有壹半圓形拱頂,下有半圓形聖壇,前為祭壇,是傳教士主持儀式地方。後來,拱頂建在東端,教堂門開在西端。高聳的聖壇代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骷髏地的山丘,放在東邊以免每次禱念耶穌受難時要重新改換方向。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壹個十字形平面,橫向短,豎向長,交點靠近東端。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
綜上所述,精神感召,是宗教空間的靈魂所致,古往今來,無論 是古典建築時期還是近現代新建築時期,精神感召這壹主題貫穿數千年不變,並如潮水,有它起源,發展,高潮與復漲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持續下去,不斷變幻發展與其宗教***存亡。也就是這條冥冥中長流的河水,使人們倍感宗教空間之美麗莊嚴。藝術,在為其形式之中受到尊重與保護,也樂於長久下去,哺育這綻放於塵世與天國之間的靈魂之花。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計科11501班
黃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