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開平的歷史沿革

開平的歷史沿革

其壹:

古鎮開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它真正的興起卻是在明代屯兵和移民之後,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造物賦予它銜接東北、華北的要塞位置,還有地下的寶貴資源,然而人的到來才讓它的價值被挖掘和體現,尤其是山西、山東的移民帶來的燒制陶瓷的技術,讓這塊沈睡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形象標簽,從此生生不息,在每壹頁歷史上都留下了軌跡。古鎮走到今天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已擁有驕人的工業文明業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是它血脈中最有溫度的存在,把根留住是古鎮永遠的課題。

開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以後成為京東軍事、經濟重鎮,清朝在這裏開設了武備學堂,19世紀末葉,古城開平以豐富的煤炭資源聞名於世,20世紀末又以“河北第壹村”、“中國鄉鎮之星”享譽大江南北,開平的古廟會、花會極富民俗特色,有濃郁的冀東風味,開平大集更以商品齊全、數量大、成交營業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壹。

壹條陡河貫穿全境,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礦藏豐富,煤炭、礬土、石灰石使工業生產飛速發展,位於燕山余脈風山南麓冀東平原上的開平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為100公裏,距唐山市中心區僅9.5公裏。

據《灤州誌》記載:夏、商、西周時,開平屬孤竹國地,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地,秦為遼西郡地,西漢時屬幽州地,東漢、魏晉時皆屬遼西郡地,北齊時屬肥如縣地,隋朝時為盧龍地,唐朝在這裏設置石城縣至遼金時代,元為義豐縣,明改為開平中屯衛,屬灤州、灤縣、豐潤,至清、民國年間,開平鎮也由此得名。開平鎮是進出山海關、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屯兵築壘,抵禦外患,護衛京師,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明永樂元年(1403年),高陽王高煦備邊義豐縣舊址。永樂三年開平中屯衛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遷至此地,建立開平鎮,駐軍屯紮,成為明朝北方軍事重鎮。明成祖朱棣曾兩次親臨開平巡視勞軍並駐蹕開平。明成祖在位22年中壹直把大同、興和、開平當作重要防線,派多名侯、伯鎮守開平。自建立中屯衛後,五千多名士卒遷來,原為土城堡的開平因城小人多而擁擠不堪。明成化四年(1468年)土城堡被改建為磚石城堡,並疏浚水道,架設橋梁,開挖了護城河,成為利居住、便防守的堅固、整齊的城鎮。城周的轄區屯田墾荒,許多稱為“營”、“屯”的村莊大部分是這個年代建立起來的。

開平中屯衛建制前後,明王朝不斷從山東、山西等人口稠密的地區向這壹帶移民,屯兵和移民帶來了開平政治、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守軍將領、官宦之家和商賈富戶不斷在開平城修建官府衙門、宅第及商業門市大院。明朝中葉,開平已成為京東頗具規模、很有影響的軍事、經濟重鎮。

明朝曾把開平城作為軍糧軍草的貯備地。據《畿輔通制》記載:“開平城,在豐潤縣東南四十裏,明萬歷年築,以貯糧”。開平的集日為貯糧創造了集散的條件。舊《灤縣誌》記載:“明成化三年開平興集,每月農歷逢五排十為集日,由鎮內商號劃分糧食、柳編、農具、牲畜、木料、土產、山貨、百貨等市場,並確定市場價格。”至建國前夕,歷經五百余年未變,只是受政局影響,有時興旺,有時蕭條。集日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壹些手工業作坊相繼開業。據考證,省優產品“雙王”牌開平刀的祖先,就是500多年前由山東來開平落戶的。糧油、食品肉類加工、釀造業開始興起,山西人開設的“公升泉”、“公順泉”是開平最早的兩家酒燒鍋。

明嘉靖年間,皇家開始允許開采開平的地下煤炭。小煤窯的開采帶來陶瓷和燒石炭業的發展,17世紀末,開平大缸在東西缸窯生產。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平地區的開采業、陶瓷業、石灰燒窯業已初具規模,農耕也得到發展,開平鎮成為年納糧萬石、捐銀萬兩的重鎮。

19世紀中葉,清朝在開平開設了“開平礦務局”,在喬屯、林西先後鑿井開采煤炭,開平鎮的經濟全面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灤縣誌》載,光緒四年(1878年)開平煤礦開辦後,八方人士雲集,鎮內商業興旺發達,經商者達50余家。其中大商戶有“公合興”、“凱威”、“德昌棧”等八大糧莊;“福盛興”等22家百貨店;“惠豐號”等4家金銀首飾樓,釀酒、醬醋釀造、食品加工等手工業作坊40余家,還有石油洋貨店“義發祥”。以“孫家錢莊”為主體的四家大錢莊和他們開的“隆來”、“隆記”兩家當鋪是鎮上最早的金融信貸機構。鎮上開設了六家醫藥店,“德生堂”於明初洪武年間開設。壹些長者聽他們的長輩回憶,清末明初,小鎮的商業主要匯聚在開平東西大街,釀酒業最為興盛,大街小巷都飄著酒香。當鋪的生意也十分紅火,“隆來號”當鋪什麽都當,小到鐮刀斧頭,貴到古玩珍奇,沒有不收的物件。

每逢集日,各方商客雲集開平城,壹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壹派繁榮景象。鄰近的遷安、遵化、豐潤、灤縣、樂亭以及口外的糧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鮮貨、條編及腌制的水產品大量進入開平集市出售。開平集市很下貨,貨到即銷,特別是糧食幾乎沒有剩市的,晚清《詠開平》壹詩中就有“黃登歲晚千倉粟,綠長霜前壹架瓜”,“千倉粟”並非泛指農家的富庶,實指開平在灤州壹帶燒鍋極盛、糧鋪最多,糧食的消費吞吐量最大,因此位列京東四大集鎮之首,有“拉不敗的建昌營,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

1888年開平鐵路通車後,大量農副產品通過開平運往天津、北京、東北各地,開平商貿迅速發展,古城開平成為灤州以西、天津以東地帶的政治、經濟中心。

其二:□李樹生

從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前(公元十六世紀末至1840)這壹時期,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沒落時期,在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在江南壹些經濟發達的城鎮,出現了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位於北方的軍事、經濟重鎮開平,也顯露了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

明代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將開平原來的土城堡改為磚石城堡。城池的堅固,安定的社會秩序,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居民消費不斷增長,為開平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資本主義萌芽培育了土壤。

明代初期,政府曾兩次組織大規模的移民來開平。現在的214個村莊中,明代建制的達147個,占75%。這些來自山西、山東、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及河北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墾荒造田,飼養六畜,給農村經濟帶來生機。官府為了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壹方面給移民分置田地,組織墾荒造田;壹方面招撫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種原有土地。據《永平府誌》記載,當時皇家復業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墾荒地免征賦稅三年”。永樂元年,除駐軍外,“屯田278頃,納糧3348石,谷草660束”。移民墾荒,駐軍屯田,很快在廣袤農村出現了“村落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景象,戰亂後的農村經濟得到復蘇。

手工作坊發展。開平地處燕山余脈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區的煤炭、礬土、高嶺土、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明代中後期,開平城北3公裏處的山梁上,土法開采小煤窯、小礬土井、小石頭坑已初具規模,從而促進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燒制石灰業的發展。來自山東棗林莊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帶來了燒制缸盆技術,自此境內有了燒窯業。因燒窯作坊多而得地名的東缸窯和西缸窯壹帶,以饅頭窯燒制瓷器的陶瓷廠多達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間就有缸盆問世,產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飯盆、飯碗等粗瓷。釀造業發達,有開平公升泉、公順泉等八大酒燒鍋,真可謂“酒旗林立,市井飄香”。擁有永泰等九家醬園,榨油作坊多處。鐵匠爐頗多,山東移民中的鐵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農具,每日裏叮當叮當生產不停。

商品經濟活躍。在開平城內四條大街和城外三條大街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有公和興、永和興、天順樓等八大糧莊,秋收後集中收購農民糧食,常年供應市民。有福盛興等經營布匹、綾羅綢緞的布莊;有春茂永、天興隆等經營日用百貨的商店20多家;有包銷“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貨的義發祥、德昌源等雜貨店;有惠豐號、尹家銀匠鋪等四家首飾樓;有孫家錢莊,隆來、隆記當鋪;有德生堂、同仁堂等六家中藥鋪,有仁德、多仁醫院,還有4家中西醫結合的診所。總之,各種營銷店鋪門類齊全。

 開平於明成化四年(1468)興集,農歷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雲集市場,關外的木材,口外的騾馬,遵化、遷西、遷安的幹鮮果品,冀東各縣的糧食,沿海的魚蝦海貨,從針織百貨到煙酒茶糖,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開平集以商品種類齊全,數量大,成交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壹,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與此同時,服務業獲得較大發展,壹些傳統風味小吃誕生,開平麻花、開平酥糖、油酥燒餅、譚家餃子、趙家切糕、孫家熏肉等風行壹時。西門外的翟家大車店、南門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發店、飯館等也應運而生。

雇傭勞動出現。開平的店鋪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員經營者有之,以雇傭勞動力經營者也有之,少則雇上兩、三個人,多者雇工十幾個、二十幾個人。被雇傭者以長期的居多,東家給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給壹日三餐。也有短期。還有臨時工,被雇傭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頭巷口等待雇傭。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之壹。

融資渠道增加。古時開平的小手工業者都有擴大生產規模的願望,缸窯新明瓷廠由壹個廠擴張到壹、二、三、四廠。在籌措資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於拆借,有股份制經營的,如“三合益(三合壹的諧音)瓷廠”,“六和盛(六家合資)瓷廠”。也有以技術入股的,東缸窯秦莊秦氏家族出資建窯,常家出技術建立窯場,始稱陶成局。這就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謀求發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傾向。

  • 上一篇:家裏的瓷盤都可以用在微波爐裏嗎?
  • 下一篇:成都4日遊攻略自由行成都4日遊最佳線路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