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梓獅子藝術團:柑梓獅子藝術團歷史悠久幾起幾落,歷經磨難,才發展到今天。清光緒年間,由於當時時局混亂,管理水務差,楊柳大江河水泛濫,經當時地方官申報在我地改建河道,組織當地和附近的村民修建水利,並為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交通。在我村範圍內新架壹座橋,並且請石匠雕刻2座石獅,放在橋的兩邊,以此來鎮住水患。由於當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紀念當時付出了大量心血的地方官吏和村民。在清末,當地老百姓自發組織獅子表演團,四處演出,規模盛極壹世,普遍受到各地群眾贊揚。由於後來連年戰亂,獅子團壹度中斷,但是民間還是間斷不間斷地舉行獅子表演。解放後,我村民間藝人劉少先又組織獅子表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宣傳農民翻身當家作主。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獅子團中斷。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繼承和發揚民間傳統。在民間藝人劉少先及政府和村兩委的支持下,重辦獅子團,並由劉少先任獅子團團長,並組織我村村民進行培訓和藝術指導。大獅子4個,小獅子2個,猴子、和尚組成了壹個獅子團,人員達30人之多,表演節目有殺獅子、爬高桿、翻舞臺、龍吃水等30余項。壹度在全省各地進行藝術演出,甚至參加過雲南潑水節,受到當地群眾壹致好評,並且多次獲得榮譽證書。2007年5月在雙流分會場參加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並受到國際文化幹事的好評。2008年,彭鎮獅子團正在申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臺會:柑梓村壹年壹度的春臺會,又名春季交流會或春交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正式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歷的正月二十,會期壹般從正月十八開始,要持續到正月二十二左右,春臺會由來已久,在解放前就已有相當規模,那時舉辦春臺會是為了發展農業,搞好春耕生產,主要是農產品、農耕工具的交易,另外還有街頭巷尾的江湖藝人、戲班、挑挑商人、各地名小吃、古玩、字畫、觀鳥、賞花、養身、獅子燈、牛兒燈、信鴿會等。
春臺會發展到1966年也就是文革時期,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就此終止。壹直到了1984年,改革開放後,由於柑梓村周邊類似於我村春臺會的廟會、交易會相繼恢復,加之各地朋友、商人、廣大群眾對我村歷史悠久的春臺會的懷念及割舍不掉的記憶,同時也為了繼承和發揚民間文化傳統,促進我村和周邊鄉村的農業生產,搞活農村經濟,終於在1992年的春節後,在我村老黨員謝正昌同誌的倡議、組織、指揮下,又重新開始恢復舉辦我村歷史悠久的春臺會。
現在柑梓村的春臺會,在繼承和發揚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形式、內容、內涵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創新和提高,不光各地優質的農產品,農耕資料齊聚我村,江湖藝人、商人、各地名小吃、信鴿會、拉保保(俗稱拉撞門關)、獅子燈、牛兒燈、糕點、糖果、花卉、古玩、字畫等傳統名目外,更是增添了壹些現代型的娛樂、休閑項目。比如大型飛車表演、魔術表演、馬術表演、跳跳床、碰碰車及老年腰鼓隊,秧歌隊等讓朝會的大飽眼福,留戀往返。每年朝會期間四面八方的人們都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到春臺會湊湊熱鬧,幾十裏、上百公裏趕來的人都有。年輕的姑娘、小夥子、婦女、兒童、大爺、太婆,有買的、有吃的、有看的、有笑的、有唱的,總要玩個壹整天,甚至幾天,不亦樂乎!人山人海,場面之熱鬧,場景之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