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相信,唯有城池所在的泗水,才能孕育出春秋戰國的輝煌,唯有紅墻黛瓦,才能孕育出眉間的哀愁。只有登上長城,妳才能知道人類力量的奇跡,只有膜拜佛像,妳才能相信工匠的傳說。那些跨越千年的古物是最深情的。他們站在那裏壹言不發,吸引了無數人湧向它。
披星戴月,浩然之氣存在於天地之間。
至今,我仍然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感到自豪。無論是編織漢服的精美圖案,還是打造亭臺樓閣的琉璃瓦,都讓我陶醉。有人說,“歷史是壹個會打扮的女孩。”幾千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是法官,對那些風流韻事評頭論足,爭論不休。但是,歷史留下的文物在那裏,嶄新的面貌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但周身的靈氣不會隨著世界的喧囂而流失。
從文明之初的氏族社會,到春秋戰國,再到更加輝煌的唐宋,再到腐朽的晚清,那些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的古建築,仿佛都吸收了燃燒的精華和月亮的光輝。平遙城墻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之壹,外觀精美,防禦設施齊全,在中國古代城市中也是不多見的,對古代建築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幫助。
每壹磚壹瓦都是藝術,每壹個角落都是技藝。並不是華而不實的城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所以能穿越時空與我們相遇。嶽陽樓,有“洞庭為天下水,嶽陽為天下樓”的美譽,也是中國建築史上的驕傲。詩人從來不吝嗇。"久聞洞庭湖,今登此塔"是詩人杜甫對它的描述。它是四大名樓之壹,也是唯壹保持原貌的古樓,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翻開歷史泛黃的扉頁,可以看到拉薩的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洛陽的白馬寺——中國第壹古剎,泉州的東西塔——中國最高的石塔,還可以看到有“天下無橋長”美譽的晉江安平橋。
攜風雪之寒,毀於時代之殤。
我們必須相信人類的破壞力有時會超過自然。讀歷史的人應該是理性的,因為感性的人總會為過去紅著眼睛。每次讀晚清歷史,總會壹遍又壹遍的感嘆,但看似可持續的盛世卻頻頻暗流湧動,最後爆發出洶湧澎湃的浪潮。
如今,我們只能通過黑白照片來描繪心中圓明園的繁華輪廓,只能想象修復圖中的寶藏。那壹夜的燒殺搶掠,被貪婪蒙蔽了雙眼的“強盜”,還有燃燒的花園裏熊熊的大火...現在再好的重建也無法構築我們心中的月光。
說到文物修復,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國家寶藏》《大國工匠》《走進故宮》等節目層出不窮,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親近歷史。但真正的修復是忠於文物本身的價值,再輔以現代審美。當壹端過於放肆,另壹端必然受到影響。許多古代文物被不合理地修復,呈現出“毀容”的修復。
2016“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讓眾多網友義憤填膺。難怪有人生氣。歷史印象中的古長城本該有壹種粗獷滄桑之美,但修復後的長城卻像是水泥做的平頂樓。原本的魅力已經毀於壹旦,壹分不剩,令人失望。
後來就有了安嶽石窟的“千年佛事件”。這尊佛像金碧輝煌,栩栩如生,既有唐代的富麗,又有宋代的瀟灑,令信眾祈福,路人駐足觀看。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佛像表面經過風雨已經褪色,但其昔日的輝煌和善良的神態仍可辨認。現在的人總喜歡和文物本身的“聲”對著幹。那些打著修復名義的“持刀者”,把這尊珍貴的佛像修成了堪比調色盤的滑稽模樣,配色甚至有點像動畫形象喜羊羊。不少網友戲稱:這是把西周的文物還原到上周!
實在是令人發指。於是壹篇《元代古橋修成新橋》的報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山西忻州的壹座古橋,原本是第壹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疫情過後發現是壹座新橋。原來,這座古橋難逃“毀容”的命運。
用過於鮮艷的顏色來修復佛像,這本身就是對文物的褻瀆,也是對審美的誤解。這樣的修復不僅是技術的缺失,也是藝術欣賞的缺失。古跡經過了歲月的風沙,最後卻被時代的原點摧毀。
人員浪費只會增加文物保護的負擔。
我們應該對文物保護給予足夠的重視,但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如果平時對文物古跡有壹顆敬畏和珍惜的心,就不會有“毀容修復”的結局。
新華每日電訊4月20日報道“修繕”止步於紙面,千年遼塔即將倒塌。作為有著1000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開裂18余條裂縫,延伸出1000余個黑洞。這座塔是傾斜的,偶爾會有磚塊掉落。有關機構早在7年前就已要求維修,但至今沒有任何行動,維修壹拖再拖,導致千年遼塔老化、倒塌。
很多文物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而負責部門卻未能盡到責任,只有在媒體輿論的曝光下,才能開始修復。我們應該捫心自問,這些古跡難道不是歷史的饋贈嗎?我們趁早珍惜,但總有壹些人,與自己無關。
看看文物,聽聽天籟。
我特別佩服梁思成先生,他的《影像中國建築史》在中國建築領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評價梁思成是“中國建築史大師”。我常常想,如果中國沒有梁思成,那麽多宏偉的古跡最終也會像被忽視的中醫壹樣沈寂,要過很多年才能再引起壹點點關註。
在大國工匠中,我看到了那些在故宮修復文物的大師。他們常常在修復室呆上壹天,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但他們從不疏忽。我覺得這才是壹個真正的炎黃子孫應該做的。雖然他們可能不會像他們壹樣親自修繕歷史遺跡和文物,但我們內心應該是真誠的,應該尊重和愛護文物。
現在文物修復還不完善,很多優秀的傳統保存下來,傳承下來不盡人意。無論老弱婦孺,都希望我們能背誦朗朗的詩詞,重視文物古跡,傳承中國的優良傳統,不要肩負起歷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