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塑造了硬漢的經典形象。古巴壹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去釣魚,在84天壹無所獲後,他釣到了壹條巨大的馬林魚。這是壹條老人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大魚,比他的船還長兩尺。這條魚非常強壯,他拖了整整兩天兩夜的船。在這兩天兩夜的時間裏,老人經歷了從未經歷過的艱難考驗,終於將大魚刺死,綁在船頭。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壹條鯊魚,老人與鯊魚殊死搏鬥。結果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只剩下壹副光禿禿的魚骨架拖回家。
為什麽海明威最後沒有讓老人贏?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要揭示的哲學。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缺陷。當壹個人承認這個缺陷並努力克服它而不是屈服於它時,無論他最終能否克服自己的缺陷,他都是勝利者,因為他克服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是敢於挑戰自己的缺點和自己的勇氣與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的角度來看,老漁夫並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雖然壹開始他打敗了馬林魚,但馬林魚最終還是被鯊魚吃掉了,他只是帶著馬林魚的骨架回到了岸邊,也就是說鯊魚是勝利者。然而,在理想主義者眼中,老漁夫是勝利者,因為他從未向大海、馬林魚和鯊魚妥協投降。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毀滅,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堅韌的,人類有自己的極限,但正是因為像老漁夫這樣的人壹次次挑戰和超越,才使得這個極限壹次次被擴大,更大的挑戰壹次次擺在人類面前。從這個意義上說,像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無論挑戰極限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尊敬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高貴的自信!
集結號電影回顧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士兵不再是英勇無敵的,我們看不到革命英雄主義的象征性場景,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之常情,沒有人想打仗。
鏡頭從對準將軍變成描繪普通士兵,主人公“怕死”不會主動去打,死了也不會喊口號打子彈...正在遼寧寬甸拍攝《集結號》的馮小剛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影有很多方式來表現戰爭。《集結號》作為第壹部大型戰爭商業大片,也會突出英雄主義,但絕對不是傳統的主題戰爭電影。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至少能澄清壹件事。“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人公顧做出了勇敢的舉動。這種反差才是真正的英雄。”
“戰士”遇上炸點。
在壹些知名的戰爭電影中,敵人總是逃之夭夭,好人往往以壹敵眾。試圖還原戰爭真相的集會,會把人從神那裏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大規模的戰爭場景,也有註重細節的巷戰場景。記者探班時,恰逢壹幕攻破城門。為《飄揚的太極旗》制作過戰爭特效的韓國技術人員,正在按照馮小剛的要求掩埋爆炸現場。他們為這個場景使用了最新的瓦斯爆炸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所以我們在《集結號》裏看到的不再是過去壹些戰爭片裏“士兵”逃離轟炸點和子彈的神奇場景,“好人無論怎麽炸都死不了”。相反,這裏的“士兵”會遇到轟炸點。
英雄不再在高大全。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潔有力。比如以前的戰爭英雄,站起來說著清高的話,開著機槍,周圍倒了壹大片。但這壹次,很多英雄還沒來得及說“啊”就被槍殺了。馮小剛說,影片希望以士兵的視角塑造壹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壹個個真正地死在戰場上。
符號化的場景更人性化。
正因為每壹次犧牲都彌足珍貴,以往戰爭片裏經常出現的“主動出擊”的故事,這次不會再發生了。這些象征性的革命英雄場景,在集結號的劇本中得到了更加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全連隊的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說:“我想在這部電影中解決這樣壹個問題。沒人願意打。他壹定害怕打架。害怕死亡是人類的天性。我必須恢復這種真實感。劇中主角顧帝子除了堅定不移地執行命令,考慮最多的還是軍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