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這個說法還是人家國外的專家說到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的時候說到的,之前我們國家並沒提出。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壹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的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我國古代最早想坐火箭上天的那個叫什麽萬戶
絕對是對的。
誰是最早想用火箭上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萬戶,明朝士大夫,據說是世界上第壹個試圖利用火箭飛天的人。
萬戶(萬虎)(約公元1500年)雖然只是中國明朝的壹個小小的低階官吏,但是他也許是世界歷史上的第壹位宇航員。
我國古代最早的猿人叫什麽?元謀人
元謀人發現於1965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10萬年。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祖國25個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壹。元謀人是1965年“五壹”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首先發現兩枚牙齒,以後在同壹地層又發現石器和炭屑,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為170±10萬年意思為壹百七十萬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發現的元謀人的兩顆牙齒,壹為左上內側門齒,壹為右上內側門齒,同屬於壹個成年個體,可能是壹青年男性。根據學者們研究判斷,元謀人牙齒的特征,近似於現代蒙古人種。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現。這裏地處元謀盆地邊緣,盆地內出露壹套厚達695米的河湖相沈積。從下到上分為4段28層。元謀人牙發現於第4段第22層中。此後,又在同壹地點的同壹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元謀人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壹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壹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爪蹄獸、最後枝角鹿等第3紀殘存動物在這裏出沒。再晚壹些,則有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為了生存,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捕獵它們。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4段28層的河湖相沈積地層裏,在第4段第22層,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壹左壹右,屬於同壹成年人個體。齒冠儲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被命名為 “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稱“元謀人”。(見彩圖元謀人牙齒化石)
先後出土的石制品***7件,人工痕跡清楚。原料為脈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們和人牙雖不居於同壹水平面上,但層位大致相同,距離又不遠,應是元謀人制作和使用的。發現的炭屑多摻雜在粘土和粉砂質粘土中,少量在礫石凸鏡體裏。炭屑大致分為3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動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徑可達15毫米,小的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這壹發現,和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發現的燒骨,如確系人工用火證據,則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
與元謀人***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絕種動物幾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這表明元謀人的生存時代不會晚於早更新世。有人根據動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認為當時的自然環境呈森林草原景觀,氣候比現在涼爽。關於元謀人的“絕對”年代問題,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為距今170±10萬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根據古地磁分析和對比,認為是164萬年。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壹些
元謀人距今約壹百七十萬年,在元謀縣。`
現在,元謀的考古發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這個縣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發現了猿人牙齒160多顆。經測定,其中“東方人”的牙齒已埋藏了250萬年,使我國人類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80萬年!
中國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包括屬於同壹個體的左、右上內側門齒各壹枚。其形態特征與北京人的門齒相似,但也有壹些差別。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壹種意見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據古地磁測定的年代(見考古年代學),在距今170萬年左右;另壹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距今60萬~50萬年或更晚。1973年冬發掘元謀人地點時,還發現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巖。
目前認為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
中國古時後坐煙花火箭上天的那個人是誰第壹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這個說法還是人家國外的專家說到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的時候說到的,之前我們國家並沒提出。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壹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的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尊重版權《百度百科》
我國古代門上的那個東東叫什麽?
叫叩門、門環
門上的叩門、門環做成獸面形的鋪首。還有壹段神奇的傳說。《後漢書。禮儀誌》中說道:“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在《百家書》中也有壹段記述:“公輸班見水蠡,謂之曰:‘開汝頭,見汝形’。蠡適出頭,班以足畫畫之,蠡遂隱閉其戶,終不可開。因效之,設於門戶,欲使閉藏當如此固密也。”這兩種說法雖在時間上相差了好幾個世紀,但都說螺螄,螺螄為了保護自己,遇到不利情況就把自己的頭縮回螺螄殼中,十分安全,所以這象征門戶的堅固與保險。後來門上鋪首的形象也比較單純。兩只門環的基座固定在左右兩扇門板上,座上伸出兩只門環,門環下面還有兩個鐵疙瘩釘在門上以便在叩門時發出聲響,同時又保護了木板門面。
我國古代第壹個試圖坐火箭上太空的人是誰?火箭是現代發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運載工具,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起始,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爭武器,以後傳入歐洲。
第壹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壹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考慮到上升的工具也考慮到安全下落的降落傘——風箏,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為紀念萬戶,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我國古代制造的火箭有哪些叫什麽三飛箭
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創制了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三種噴氣火箭,統稱“三飛箭”。這三種火箭用長6尺的堅硬荊木制作,箭鏃長5寸,分別制成刀、槍、劍形鋒刃,能穿透鎧甲。箭鏃後部綁附長7至8寸、粗二寸的火藥筒。作戰時,將火箭安於木架上,手托箭尾,點著火藥筒的藥線,對準敵人射去,它在水陸作戰都可使用。這三種火箭在戚家軍水兵營的10艘戰船上裝備了2000多支,在車炮營、騎兵營和步兵營中,***裝備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戚家軍裝備如此眾多的火箭,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240多年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噴氣火箭這種火器。
多發齊射火箭
單級火箭的高階制品是各種“多發齊射火箭”。它們大多是將多支火箭安置於壹個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內安置兩層格板,用於火箭的定位和定向,同時又將各支火箭的火藥線集束在壹起,點火後眾箭齊飛,發射面有數丈之寬,除前面提到的裝有32支火箭的“壹窩蜂”火箭外,還有二虎追羊箭、百虎齊奔箭等幾十種,壹次可射2至100支火箭不等。戚家軍還常將多個火箭桶固定在火箭車上發射,壹次可射幾百支乃至上千支火箭,是後世火箭炮車的前身。戚繼光在北方守備東段長城時,至少裝備了40輛火箭車,這在古代是獨壹無二的。在世界其他的壹些國家中,直到360多年後,才出現火箭炮車。
火箭載人飛行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制作了壹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壹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壹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藥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裏夫創制成脫胎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為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達到了2.5~3公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壹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有翼式火箭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藥,火藥中有火藥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藥筒中的火藥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藥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藥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
二級火箭
明代後期還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制成的箭身,前邊裝壹個木制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壹個木制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壹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壹起。龍身下前後***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壹起,前面火箭藥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藥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藥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 *** 向目標。 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藥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裏遠。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進到高階階段,為近代火箭的研制啟發了思路。這是中華民族對火箭技術的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
火箭上天的方向?背離地面,垂直於地表。
我國古代最早的字典叫做什麽?叫<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