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沈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沈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沈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範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余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叠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壹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壹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壹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臺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壹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壹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墻。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壹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出土遺物620余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甕、壺、井、竈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余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制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余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癥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郁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裏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壹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臺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裏,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裏。 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壹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