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節的傳說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清末《杜門雜詠》中有壹首七言詩,描寫了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看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四起。”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華黎生於上古軒轅世界,三月三日,是道教中掌管軍事和戰爭的正統神。世界各地的道觀都會在3月3日舉行盛大的儀式,道教信徒會在這壹天在寺廟裏燒香祈禱或在家念經祈禱。《真武山真武山碑》對真武帝的由來、中國主要真武道場和真武帝“救軍之禍”的“仁心”進行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日紀念真武大帝的原因和意義。
三月三的傳統習俗
古代將三月初三視為“上思”,漢代定為節日。“今天是月初三,官民都在東流水上(幹幹凈凈)。叫做“洗除汙垢(病)”(《後漢書·禮記》)。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裏的每個房間裏放鞭炮,吹鬼。據說這壹天到處都有鬼魂出沒。
三月三日的習俗:
韓(哈)
在安徽霍山吃蒿子巴巴
皇冠雛菊年糕
(1)配料:野艾草、米粉、臘肉、大蒜等。
(2)方法:
1.將新鮮的艾蒿用手搓成球狀,然後用木棍將艾蒿的汁液打成糊狀;
2.把臘肉切成小方塊,先在鍋裏煎。臘肉出油後,將米粉、切碎的艾葉、蒜放入鍋中拌勻。加入適量冷水,小火煨壹會兒。
3.把面條做成粑粑的形狀,粗細要均勻。做好之後,放入鍋中,用小火蓋上蓋子。大概需要15分鐘。
沙蒿脆嫩可口,是霍山特有的。據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吃沙蒿可以“殺魂”。
圖註:“鬼節”與蒿粑粑
傳說在古代,死人和冥界的界限沒有現在這麽嚴格。死人的靈魂可以在死人堆裏玩,活人的靈魂也可以去冥界看看,和探親壹樣方便。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的生死界限更加寬松。三月初三的晚上,冥界的街道上掛滿了燈籠和五顏六色的裝飾品,街道上擠滿了艷麗的鬼。龍燈、舞獅、高蹺、花船隨處可見,其熱鬧繁華堪比人間春節。因此,在這壹夜,人們的靈魂經不起冥界的誘惑,紛紛前往鬼市遊玩。他們中的壹些人在街上遊蕩,看燈和看戲。有的在飯店、茶館喝酒、聽音樂;壹些人借此機會拜訪從未謀面的祖先。
黎明雞鳴,鬼市關門,大部分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身體裏。少數遊魂樂而忘返,故留在陰間。第二天,死人中有哭聲。我們請和尚道士念經,畫符,為那些靈魂不在的親人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和和尚道士的經書能帶回壹些不貪玩的遊魂,有些貪玩的會在肉體腐爛七天後漸漸遠去。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成為地球上恐怖和焦慮的壹天,被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多麽害怕,每年3月3日的“鬼節”仍然照常到來。在“鬼節”前夕,人們蜂擁到寺廟燒香磕頭,祈求神靈和菩薩的保佑。人間濃香沖觀音菩薩蓮花座。
觀音捏捏手指,想通了人間燒香的原因。壹天晚上,她給壹個老婆婆做了壹個夢:“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救妳。我會給妳加壹株曹憲,用它來做粑粑吃。它將在三月的第三天被保存安全。”奶奶醒來的時候,手裏真的拿著壹片綠草。她仔細壹看,像是長在地裏的黃花蒿。她給村民們講了觀音菩薩給草的夢,大家都很高興。他們去地裏摘黃花蒿,磨面條做粑粑。
說也奇怪,三月三吃了艾草粑粑的人都平安度過了“鬼節”。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每年的三月三前夕,姑娘們和婦女們成群結隊地來到山野裏為巴巴采摘青蒿。至今霍山人仍有三月三吃艾草粑粑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