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河”,特指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征。黃河,像壹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遊豫、魯沿河地區***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裏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壹般的河流稱為“川”或者“水”。《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壹川,色黃。”此處的“河”系特指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