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久前引起持續關註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故宮成立“文物醫院”,“文物修復”的話題壹直很熱。近日,Zhongxin.com記者采訪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處鐘室修復師、“我在故宮修復文物”的主角之壹王錦,詳細了解了修復背後的故事。
從修復者到“故宮男神”
近日,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處鐘表室修理工王錦走在街上時不時被人認出“索要合影”,壹年來接受了壹波又壹波的媒體采訪。有人稱他為“網絡名人”和“故宮女神”,但王錦搖了搖頭。“還是因為片中展示的文物很吸引人。”。
由於故宮“文物醫院”的設備仍在維修中,王錦和他的同事們仍在原來的時鐘室工作。面對門的大桌子上有壹堆要修理的古鐘。其中壹些完好無損,但另壹些則是壹片廢墟...王錦提醒魚貫而入的記者,“小心,背著背包的先放下包,不要碰文物”。
他正在修理的是壹個乾隆時期的鐘。拆下來的零件在工作臺上到處都是:彈簧,齒輪...雖然已經“散架”了,但從組件上還是能看出來是很精致的設計。王錦壹邊看著鐘的底座,壹邊給記者指著水的方法和齒輪的位置。“修好後,這只小猴子可以拜神了,蝙蝠可以動了。”
“修古董鐘表,天下第壹。東西很多,各種各樣。別的地方看不到。”在人氣飆升後,王錦從未想過他可以換壹份收入更高的工作。“還有哪些地方的文物比故宮更吸引人?”
挑戰擁有成千上萬個零件的“魔鐘”。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王錦也說不清到底修復了多少座鐘,只能說壹個大概的數字:兩三百座。在最難修復的古鐘名單中,王錦最常提到的是“魔鐘”。
據資料顯示,“魔鐘”由瑞士鐘表匠路易·羅卡特(Louis Rocat)於道光九年制成,高70厘米,寬50厘米。鐘裏有壹個老雜耍演員,手裏拿著豆子和球。當齒輪轉動時,鐘面鳥會張開嘴,轉過身來,擺動翅膀,三個圓盤會變色,同時轉動。
“那個鐘有上千個零件,我得壹個個拆下來檢查。”這個原本壞掉的鐘被王錦和他的弟子們修好了,慢慢接近復原。調試的時候,還是考驗師徒的耐心。“鐘裏的齒輪都是壹個壹個扣上的,稍有不對勁就根本不轉。”
幸運的是,王錦是壹個有耐心的人。在“魔法鐘”被修復後,它於2010在荷蘭展出了半年。
日復壹日,八點上班,五點下班,王錦並不覺得無聊。“鐘表的外觀和結構不壹樣,最多也就是壹對,但是機芯也會有變化。看著這些小東西通過自己的手動起來很有趣。”
修鐘表留下的“職業病”
嗯,王錦和紫禁城有很大的關系。過去,他的祖父在故宮的圖書館工作。王錦年輕時經常送飯。不到20歲,他上了爺爺的課,進了故宮。在鐘表修理室,他的師傅是馬,也是古鐘表修理技藝的第二代傳承人,是第三代。
“我剛來的時候,鐘房裏有兩三個人。”
第壹年,王錦根本接觸不到文物,只是從基本功做起,比如弄點銅絲,銼壹根大頭針。“第二年,我有資格接觸文物了。嘗試修復簡單的運動。前三年基本是打基礎的階段。”
在王錦的印象中,他正式修復的第壹座鐘是壹座“三面鐘”:有三個鐘面的機芯,每個鐘面都能報時。“那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雖然修之前已經做了兩三年了,但還是有點緊張,擔心能不能修好。”
容易修復的鐘可能兩個月就能完成,難的可能要壹年甚至更久,尤其是那些壞了的,零件已經完全生銹的古鐘。拿到壹件要修復的文物,拆開清洗...需要自己補充的小部分自己做;必須更換的特大號檔位都是取下拿到專業店定制,但是這個頻率不高。
壹年到頭,他出國次數不多。但是只要有機會,王錦總是會找時間看看外國博物館收藏的鐘表。他自嘲,“這就像職業病壹樣。”
2017明細表
在故宮呆了幾十年後,王錦說他“喜歡這份工作”,“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喜歡就踏踏實實去做。”
2017年,王錦更忙。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壹個二月底的展覽。王錦、他的同事和徒弟們正在抓緊檢修展品,下半年還將舉辦“鐘表培訓班”...王錦用手指數著。
"桌子上的這些鐘也在等待修理."王錦指著幾個看起來很尷尬的古鐘。“他們都是清朝的。他們就這樣剛從倉庫出來,這個‘破架’還得費點功夫。”
王錦也對鐘表修理技藝的傳承持樂觀態度。他說以前從來沒斷過,現在國家和故宮這麽重視,也不會“約會”了。“只是鐘房師傅的年齡結構偏大,以後最好循序漸進地增加維修人員,否則容易出故障。”
“以後這個修理間有七八個人,人數就夠了。”王錦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況非常滿意,但唯壹稍有遺憾的是,有些鐘還沒有機會修理。
“有個‘作家鐘’我還沒用過。”王錦害羞地笑了。“工作久了,時鐘越復雜,越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