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是敦煌藝術的象征。
敦煌地區的500多個石窟中有許多飛翔的形象。
天妃是佛教中甘露坡和緊那羅的化身。
幹驢婆,直譯為田歌神,緊那羅,直譯為天樂神。
原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舞神,是壹對情侶,後來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的神之壹。
甘露女的任務是在佛國散發芳香,向佛祖獻花獻寶,在花叢中生活,在天宮中飛翔。
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演奏音樂、跳舞、跳舞,但他不能在雲中飛行。
後來,甘露婆和緊那羅混合,不分性別和功能,合二為壹,成為壹個會飛的東西。
現在,那些早期演奏音樂的人被稱為“天宮越吉”,那些後來用樂器唱歌跳舞的人被稱為“天妃越吉”。
敦煌飛翔的風格特點是沒有翅膀,沒有羽毛,靠雲而不是靠雲,而是靠飄動的衣裙和飄動的飄帶在空中翺翔。
方式多樣,千變萬化
這是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外來飛行藝術的成果,發展和創造了敦煌的飛行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繪於洞頂,以藻井裝飾於洞頂、壁龕上緣及本生故事畫中主要人物的頭上。
北魏時期,天妃繪畫的範圍已經擴展到插畫和佛龕內外。
飛翔的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翔的特點,但已經發生了變化,逐漸變成了敦煌飛翔。
比如北魏226窟北壁背面,畫面西側上方有壹朵散花飛舞。臉型由鵝蛋形變為長而飽滿,口鼻小巧,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裙擺飄動,橫飛天際,英姿颯爽,猶如飛鶴,花香撲鼻,體態優美,運動感強。
隋代的天妃正處於壹個整合、探索、創新的時期。
主要表現在體型各異,身材修長,比例適中,腰肢柔美,容貌婀娜。
有的臉清秀,有的臉豐滿。
服飾各異,有的半裸上身,有的長袖,有的短袖。
有不同的飛行方式,有單飛、群飛、上飛、下飛、逆風飛、順風飛。
到了唐代,敦煌天妃已經完成了吸收和融合中外的過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唐代洞窟的四幅壁畫,都是大尺度的繪畫。
飛翔不只是畫在海藻、神龕、四帷上,大部分都是畫在經典上。
佛陀在極樂世界中說,天空飛來飛去,有的踩著彩雲緩緩降落;有的昂著頭,擺動著手臂,向上翺翔;有的捧著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捧花盤,飄過天空。
隨風搖擺的裙擺,飄動的彩帶,讓飛翔的天空顯得那麽輕盈,巧妙,瀟灑,動人。
五代兩宋以後的天妃,造型力度沒有創新,逐漸公式化。
雖然天妃的風格和特點不同,但壹代不如壹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公元14世紀(元朝)的壹千多年間,敦煌地區石窟中保存的許多飛行圖像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的壹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