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壹)文化產業的內涵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北京市從1999年開始進行文化產業統計,統計的內容主要由來自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商業和工業4部分的15個行業類別組成。與國家最新標準相比,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壹是對文化產業劃分的依據不同。
1. 文博資源
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北京文物資源總量為3550處,文物建築20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北京地區有註冊博物館121座,約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7%,館藏文物226多萬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與歷史價值,有些屬世界級、國寶級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館固定展覽200多項,臨時展覽400多項,年接待觀眾3000多萬人次,在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萬人擁有壹座博物館,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 文化產業資源
(1)文化設施資源。北京文化設施總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九五”以來,相繼興建了首都圖書館新館、中華世紀壇等壹批現代文化設施。按照《奧運行動規劃》,未來幾年,北京文化設施投資將達到650億元以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和。
(2)文化企業和品牌資源。
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由於目前《文化產業分類》是依據文化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單位,又包括了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因此,無法用其劃分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性文化單位)。因此,在《文化產業分類》不敷出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我們將北京市現有文化單位按性質分為3類:第壹類是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等。第二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國有文化企業,如各類劇院、演出團體,報社、電視臺、圖書音像出版社。第三類是民營文化企業,如文化娛樂企業、私營圖書發行公司等。按照這壹分類方法,並考慮到目前的文化管理還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因此,對現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機構,包括市文化局、市廣播影視集團、文物局、市新聞出版局等所屬的文化單位進行統計可知,這4家單位***直屬文化單位92家,其中文化事業單位19家,文化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43家,其它部門點30家。
壹是文化企業品牌。北京歌華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初具規模,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有了壹定的發展,如廣播影視行業的中國保利華億傳媒。但總體上國有壟斷的特征較為明顯。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暨相約北京文化活動、北京國際音樂演出季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等三大標誌性品牌已經形成。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電視藝術周等正在成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動。
三是文化區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文化區。北京古玩城是全國首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琉璃廠是北京壹條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
(四)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 文化產業整體概況
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資產和經營收入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9.7%和18.6%,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4.5%。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近3年壹直在5%左右,與成為首都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點的目標還有壹定差距。
2. 文化產業結構分析
(1)行業結構。
壹是文化服務業占主導地位。2002年,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增加值三項指標占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8.8%、62.5%和60.8%。
二是呈現四大主導行業。文化產業中的廣播電影電視業、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以上4個行業的資產、經營收入和增加值分別占全市文化產業的75.7%、68.5%、66.9%(見表3)。
(2)所有制結構。
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中,按登記註冊類型分,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及外商投資經濟所占比重分別達到33.6%、20.3%和5.5%。
(3)布局結構。
北京文化產業地域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壹致。具體表現在:壹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各區主導文化產業類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區古玩業和京劇表演業,朝陽區的國際化和發達的經濟水平促進了會展業、高雅藝術演出業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布局的消費區指向特征明顯。如海澱區蓬勃發展的圖書銷售業依賴於該區龐大的高校消費人群。三是地域產業聚集初具雛形,如宣武傳媒大道、朝陽大環影視制作中心等,但並未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園區,規模效益不明顯。
二、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
概括起來講,北京文化產業中的重點行業主要包括四大現有強勢行業、三大特有優勢行業、兩大新興增勢行業。
(壹)現有強勢行業
包括出版發行業點、廣播電影電視業(含新聞)、廣告業,以及新統計口徑下納入的旅遊業點四大行業。
1. 出版發行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分類》,出版發行業大體包括北京現行統計中的出版業、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三大行業。
書刊出版業是目前北京文化產業中綜合發展狀況最好的壹個行業,經營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資產總量、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居於第二位。如果再將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業記入,三者資產總量、經營收入、增加值3項指標,將分別占現行文化產業的42.7%、42.3%和48.2%,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中的第壹大行業。
2. 廣播影視業
(1)硬體設施居全國前列。
2003年,北京***有2座電視臺、電視節目33套;3座廣播電臺,廣播節目25套。現有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設有限公司兩條電院線,***計64家影院。2003年兩條院線***放映120329場,觀眾698萬人次,票房收入13619.2萬元。
(2)擁有全國最大的影視節目平臺。
壹是擁有數量最多的影視制作公司。北京是全國影視制作的龍頭基地,有200多家影視制作機構,占國內影視制作公司的40%以上點。
二是電視劇產量最高。2002年,全國***生產電視劇698部,其中北京地區生產230多部,占總數的1/3以上,與分列第二、第三位的廣東(37部)、上海(30部)相比,占有明顯優勢。
(3)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業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從2003年底開始,我國全面啟動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見表5)。據亞洲有線與寬帶協會(CASBAA)預測,2010年中國的付費電視及上下遊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到2015年將增長到1.5萬億元。北京歌華有線是國內最大的平臺運營商,以北京為首的華北地區,擁有最多的付費頻道資源,並對東北地區的網絡運營商有較強的吸引力,發展數字電視前景十分廣闊。
3. 廣告業
廣告業是與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媒體相伴隨產生的,具有跨媒體的性質,它是文化產業中人均勞動生產率最高的行業之壹。2002年,北京廣告業人均增加值達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1.7倍。
4. 旅遊業
雖然北京旅遊資源、旅遊景點的規模和數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但北京旅遊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卻不是最高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和入境旅遊者人數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廣東之後,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間很大(見表6)。
(二)特有優勢行業
北京文藝演出業、古玩藝術品交易、會展業這三個發展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雄踞全國首位。這些行業雖然總體規模並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業性質,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積極發展這類行業,對提升城市品牌和整體形象有著重要作用。
1. 演出業
演出業是首都文化產業中最有特色的產業之壹,在體現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藝術業點的總資產為25.11億元,占整個文化產業的2.58%;經營收入4.01億元,占0.79%;實現增加值3.77億元,占2.3%。盡管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但與全國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業發展的優勢非常突出。
2. 古玩藝術品交易點
文物經營、舊貨市場、文物拍賣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市***舉辦132場文物拍賣會,總成交額為9.53億元,總成交率為61%,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北京文物拍賣中年經營額超過億元的企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嘉德(2.63億元)、北京瀚海(2.57億元)、中貿聖佳(1.78億元),它們同時也分別位居全國前三位。
北京文物監管物品市場,2002年總經營額超過5億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園舊貨市場,在規模、年經營額上均居全國同類首位。
3. 會展業
北京是全國主要的會展城市之壹,會展業在全國起步最早。北京會展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所辦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影響力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年北京市會展業創造增加值將達到72億元,約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3%。
目前,北京會展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階段,與高新技術產業和開放型市場體系互為依托,呈現出以經濟貿易和科技展覽為主,國際會展增幅較大的特征。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個展覽中,排在前三位的經濟貿易展覽、科學技術展覽、文教衛生展覽,分別占接待總數的33.2%、24.9%和21.1%。特別是科學技術展覽增幅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個百分點。按照《北京會展業發展規劃》,到2008年北京會展總收入將超過70億元,實現邁向亞洲會展中心城市的目標。
1. 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點
從網絡資源看,北京發展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潛力巨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3年,北京上網用戶***398萬,占全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的5%,占北京市人口的28%,上網普及率居全國首位。北京市上網計算機數為198萬臺,占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比例為6.4%。北京地區***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網站)站點12.3萬個,占全國的21%,其中CN域名8.4萬個,占全國的25%。
2. 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內容產業
北京在發展動漫遊戲產業方面具有潛在優勢:壹是動漫遊戲產業融合了三維動畫制作技術、數碼錄音等高新技術,是文化產業中與現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業之壹,北京在高新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二是動漫遊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絕佳的創意和壹流的制作水平,因此它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而這恰恰是北京的優勢。三是動漫遊戲產業是壹個帶動能力非常強的產業,如玩具、食品、音像制品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符合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
(壹)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如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也有體制層面的,如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企事業還未真正分離;還有操作層面的,如缺乏有針對性的文化產業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還有壹些認識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技術層面: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數據可比性差
由於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年度較短,到目前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6年的數據。加之如上所述統計口徑的變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標,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間不可比,而且無法進壹步準確分析首都文化產業與北京文化產業的結構和關系。其結果是,如果采用《統計年鑒》的數據,即15個行業的分類,那麽完整的數據只能從1998年到2001年;如果采用市統計局《統計報告》的數據,即12個行業的分類,那麽完整的數據是從2000年到2002年。而對各行業中央與北京隸屬關系的分析,則只能取到2001年的數據。目前,考慮到時效性,廣泛采用的是後壹種分類所得出的數據。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是12個行業的口徑。由此可見,統計數據的變動,給宏觀決策和研究工作都帶來了困難。
2. 體制層面: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尚未真正分離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離、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是兩個互相關聯的問題。在目前文化單位大多是部門歸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業的分離依賴於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而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深層次的原因正是由於沒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職能真正分離。
市區兩級文化管理體制銜接不暢。在市壹級,現行文化管理部門分得過細。比如,音像出版物的制作權管理在廣電局,發行權管理歸新聞出版局,文化市場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場執法權力。在區縣壹級,建立了文化委員會,開始試行文化綜合執法。區縣文委在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壹”,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合並而來。在崇文區和宣武區甚至是“五合壹”,即已將旅遊局並入文委或合署辦公。由於上下工作機構不能對接,區縣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個甚至5個局、1個辦(“掃黃打非辦”)的指揮,精力不足,影響了工作效率。
三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實際上只局限於北京市屬文化部門,特別是市屬的國有文化單位,與中央部委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缺乏整合,對民營文化企業更是底數不清。
3. 操作層面:缺乏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手段
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是壹個產業問題,是市場問題,不是傳統的事業問題。從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壹個產業來看待和發展,雖然僅僅8年左右的時問,但隨著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卻也暴露出了壹系列問題。比如,人員的分流安置、資產的處置、財政稅收、土地政策的優惠、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認定,等等。
4. 認識層面:處理好首都文化產業和北京文化產業的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講,北京的優勢不在於自身,不在於北京的地域和地緣特點,而在於承擔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資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首都的優勢。以出版業為例,2003年,全國***有書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總數的41.6%。其中,中央所屬220家,北京市屬僅17家。而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構成了北京市屬出版行業的主體。這種分布狀況至少可以說明兩方面問題:壹方面,北京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是針對於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屬可掌控的資源相對少得多。
(二)促進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 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使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真正分離
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壯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因此,盡快理順北京市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壹是盡快分離現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職能,實行全行業統壹管理,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構。
2. 制定、整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北京市有關部門應在兩個《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壹,加強北京市現已出臺的各項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盡快制定統壹的《北京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功能區。具體做法有3種:壹是在原有科技園區內將文化產業納入,擴大產業優惠的範圍。
3. 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夯實基礎工作
把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必須要有真實、可靠的相關統計數據和翔實的發展情況作支撐。只有情況明、數字準,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針對目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相對滯後的情況,建議:壹是抓住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參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結合北京實際,盡快明確北京市新的文化產業統計的範圍(行業)、統計對象(所有制)和統計內容(指標)。二是列出開展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時間安排,並對以前年度數據做適當調整,盡可能保持年度數據可比、相對穩定。三是做好文化產業統計的組織實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發展觀念
壹是要將首都功能和文化產業發展統壹起來,通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進壹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內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設國際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業、部門等所屬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資源,將民營文化企業、中央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納入文化服務和管理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企業集團。三是要加快推進市屬文化行業的改革,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打破行業壟斷,吸引民間資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