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昌位於福州老城區外,有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玉龍萬壽宮)和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玉龍萬壽宮(福州會館)、文昌橋、正覺寺、天主教堂、孝義橋等。而具有江油特色的傳統贛式民居建築則散落在文昌的各個角落。
李文昌這個名字源於唐朝中期,當時福州政府在城東修建了壹座攔河蓄水的大壩。大壩建成後,根據古代占星理論:“文昌北戰,意為福州。”壩上文昌星的價值預示著福州文化的繁榮,故取名“文昌堰”,又稱“千斤皮”。北宋沿襲唐朝的鄉鎮體制,府河以東屬港東室。因文昌堰,文昌堰附近地區得名“李文昌”,歷經千年。後來,文昌橋、文昌門遺址、文昌廳、文昌樓、文昌閣、文昌軒等與文昌有關的名稱相繼產生。
唐朝中期,為了排除洪水和灌溉農田,福州政府動員人們在城東和楊家洲之間的府河段修建攔河蓄水壩。大壩建成後,根據古代星占學理論,“文昌北戰,稱撫州。”壩上文昌星的價值預示著福州文化的繁榮,故取名“文昌堰”,又稱“千斤皮”。
北宋建立後,統治者沿襲了唐朝的村制。臨川郡(撫州府城)郊區分為四個廂,即港東廂、外東廂、外南廂、外北廂。府河以東屬於香港東廂。因為該地區有文昌堰,所以文昌堰附近的地區被命名為“李文昌”。
李文昌的地名壹直沿用到清末,隨著民國初年基層鄉鎮制的廢棄,李文昌改名為東外鎮。
1949年5月撫州解放,臨川縣東外鎮改為臨川市東外區。1950年隸屬福州市第四區7號至10號街,1954年7號街、8號街並入福州鎮橋東街道辦事處,9號街、10號街並入河東灣街道辦事處。1956,兩個辦事處合並為橋東街道辦事處。1958,臨川縣小橋鄉揚州先進社並入橋東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撫州鎮橋東公社;1966,更名為東風公社;1967與京公路公社合並成為衛東公社;並將原橋東公社更名為衛東公社第五至第九居民區,向陽、東風、前進三個農業大隊劃歸紅魚橋公社。1954年4月,臨川縣進行了水上民主改革,在文昌太平街成立了水上區人民政府,主管撫州、文鎮、上頓渡港口的船舶。6月,1956,1,水上區人民政府變更為水辦。4月1962,水辦註銷。1962年7月成立水陸運輸公社,簡稱水上公社,主要管理船民事務。1968 10,水上公社撤銷,船民管理權限移交福州東風公社。1979年,福州取消公社體制,橋東與京公路分離,改稱橋東街道辦事處,轄靈芝山、如東苑、郭家灣、橫街、太平街5個居委會和東風、前進兩個農業大隊。1995年2月撫州市與臨川縣合並為撫州區臨川市,撫州市橋東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臨川市橋東街道辦事處。
5438年6月+2000年10月,撫州成立,臨川市橋東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臨川區橋東街道辦事處。2001 65438+2月,揚州鎮與橋東街道辦事處合並,組建臨川區文昌街道辦事處。有5個社區居委會(太平街、揚州、河東灣、東相倉、靈芝山),132個居民小組。有6個村委會(姚平、前進、洋洲、秦光、西湖和付嘉)和44個村民小組。今天,李文昌是文昌街道辦事處的壹部分,轄李文昌、東相倉、靈芝山、前進四個社區居委會和小橋村的部分地區。
玉龍萬壽宮
玉龍萬壽宮位於福州市文昌橋東側,東西向,長80米,寬約54米。占地4320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向前為樂樓(舞臺)、前堂、耳樓,再為三層閣樓,再為正殿。正殿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左邊是火神廟,右邊是文興寺,中間是徐賢寺(又稱景陽寺)。
2006年,玉龍萬壽宮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玉龍萬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中心城區唯壹的“國家保護”文物,臨川文化古建築的傑出代表。
聖約瑟夫大教堂
福州聖約瑟夫大教堂位於臨川區文昌橋東靈芝山路。成立於1908,完成於1918。整個教堂占地面積38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9平方米。它是中國的大型教會,也是省內重點開放的教會。1995被收入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編制的大型畫冊《中國宗教文化大觀》。
府河前進北
位於福州市上遊撫河與無水港交匯處的前金杯,是福州市的壹項古代水利工程。建於中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名華北、土城北、冷泉北。現存的千斤皮是明朝天啟年間重建的,長約1100米,頂寬10米。這是壹個花崗巖制成的堰。
據當地官員介紹,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曾寫過《金堤頌》,編過《金堤實錄》,對工程建設有詳細描述,但資料已失傳,需要查找。
據介紹,前進皮是長江中遊典型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灌溉、輸水、排水、防洪等多種功能。目前灌溉面積2.2萬畝。
如今,歷經滄桑的千斤皮依然屹立在撫河河畔。汛期約三分之壹的洪水從無水港分流,三分之二的水回流到撫河,繼續在撫州市城市防洪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7,前進碑遺址被江西撫州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在第三屆世界灌溉論壇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江西撫州前進皮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並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