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稱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壹般以“……者”為標誌
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石之鏗然有聲者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2. 怎樣區別文言文的定語後置和賓語前置求人可使報秦者,屬於定語後置。
這是現代漢語正常語法的順序:(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有壹個口訣方便記憶: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
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壹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 我持白璧壹雙,欲獻項王;玉鬥壹雙,欲與亞父。
(《鴻門宴》)。
3. 什麽事定語後置句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概念 現代漢語裏,定語壹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裏,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分類與舉例說明 壹、“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後置句式的標準格式. ①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有時能吃掉壹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裏) 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二、“中心詞+定語+者” 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這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壹蟲(《促織》)(村子裏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著壹只蟋蟀) ④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⑤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壹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 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從中學語文教材來看,這類定語後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動詞結構(包括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短語)擔任定語.反過來說,由動詞結構擔任的定語經常後置.這裏還有壹條規律:當壹個中心詞不止壹個定語,則名詞擔任的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動詞結構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後置.如例③④就是這樣.在例④中,“將軍”是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可以拒操”是動詞結構組成的修飾性定語,則置於中心詞之後.這樣壹來,古漢語處置多項定語的方式比現代漢語還要靈活. 三、“中心詞+之+定語” 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就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在偏遠的江湖[即民間],就擔憂他的國君.)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健強的筋骨) ③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高尚的人誰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汙濁的外物[汙染]呢!)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中的定語壹般是由形容詞擔任,反過來說,由形容詞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如果後置,通常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四、“中心詞+定語” 這種格式和判斷句中的主語直接加表語壹樣,沒有任何語言標誌,辨識起來較困難.但這種情況出現很少,曾經選進過中學教材的《西門豹治鄴》中有壹句:“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跟隨著十來個女徒弟/跟隨的女徒弟有十來個……)這裏,“女”是“弟子”的定語,被後置了.如果辨識不清,學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來個人……”或“跟著弟弟、兒子、女兒大約十來個人”. 五、“中心詞+而+定語+者”的結構. ①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能夠不改變自己誌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用法 譯成現代漢語時,壹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應註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壹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系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
4. 文言文中定語後置是什麽意思壹般來說,定語和中心詞的順序都是定語在前,中心詞在後。所謂定語後置,是將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目的是強調中心詞。
例如:壹個小人物,“壹個”是定語,在前面。為了強調“小人物”,可以將中心詞提前,變成:小人物壹個。
定語後置並不是文言文特有現象。在現代漢語中,很多特殊環境都會出現定語後置。例如:
1、在嘈雜的環境中,報告禮品或菜名,大多定語後置。如飯館的小二通知後臺:紅燒魚壹個,白酒二兩,米飯壹碗;再如酒宴上報禮單:現金二百元,字畫壹幅,古玩兩件。
2、描寫某種單調生活的文字,也常常見到定語後置。如“每天陪伴我的,破被壹床,枕頭壹只,爛拖鞋壹雙,另外,就是蚊子壹群。”
文言文中,定語後置也很常見,如:富有的和尚——僧之富者;好事的少年——少年好事者;等等。
其實,文言文的定語後置的說法有爭議。
5.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驢》)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裏者(《馬說》)譯文:“千裏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遊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憂” 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誌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面。格式:中心語+數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萬名士兵”
②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壹石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