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貞觀初太宗從容謂翻譯原文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
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
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誌,專行詐力。
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容地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並了六國。
他們取得天下沒有什麽不同,為什麽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仆射蕭瑀回答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周朝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壹樣,逐漸吞並諸侯的。
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卻不壹樣。”太宗說:“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後,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的以後,卻壹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
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裏吧!”原文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
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
古人雲:‘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譯文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朝開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饑挨餓。
當時國家糧倉貯存甚豐,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糧食拯濟災民,下令讓老百姓自己想辦法。隋文帝不愛惜百姓卻吝惜糧食,到了隋朝末年,糧倉貯存的糧食,足夠五、六十年之需。
隋煬帝繼承父業,依仗國家富庶,所以揮霍無度,極盡奢侈之能事,終於國破家亡。對於國君,首要的任務在於含養民生,不在於充實糧倉。
古人說:‘老百姓不富足,國君又怎麽能夠富足呢?’只要倉庫的貯備足以對付災年,再多貯存糧食又有什麽用呢?國君的後代如果賢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糧食滿倉,也只是助長他奢侈浪費的習氣而已,這是國家危亡的原因。”原文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事猶影響。
昔啟民亡國來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強富,子孫不思念報德,才至始畢,即起兵圍煬帝於雁門。
及隋國亂,又恃強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國家者,身及子孫,並為頡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頡利破亡,豈非背恩忘義所至也?”群臣鹹曰:“誠如聖旨。”
譯文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上天給善人降福、給壞人降禍,事必報應。當年突厥的啟民可汗失國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錢財,動員了大批兵士守衛安置,使他們能夠生存下來。
不久突厥富強了,啟民可汗的子孫卻不想報答恩德。到始畢可汗時,就起兵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
等到隋朝大亂,又恃強深入,致使當年幫助啟民可汗安家立國的隋朝官員自身和子孫,都遭到頡利可汗兄弟的屠殺。如今頡利可汗破滅了,難道不是忘恩負義的下場嗎?”大臣們都說:“確實像陛下所說的那樣。”
原文貞觀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內大雪,人饑,羊馬並死。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人情大惡。”
太宗謂侍臣曰:“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並***公等見之,略無忠正可取者。
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朕以人事觀之,亦何可久矣?”魏徵進曰:“昔魏文侯問李克:‘諸侯誰先亡?’克曰:‘吳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數戰數勝,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不亡何待?’頡利逢隋末中國喪亂,遂恃眾內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太宗深然之。譯文貞觀九年(635),北方突厥歸順的人奏疏說:“突厥境內連降大雪,百姓饑荒,羊和馬都死了。
住在那裏的漢人都跑到山裏做了山賊,民情非常動蕩。”太宗對侍臣們說:“觀察古代的君主,實行仁義、任用賢良就能使國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國家就會敗亡。
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沒有忠誠正直的可取之處。首領頡利又不關心百姓,恣意妄為,我用人情世故來分析,他又怎麽可能長久呢?”魏徵進言說:“從前魏文侯詢問李克:‘諸侯之中誰會最先滅亡?’李克回答:‘吳國先滅亡。
’魏文侯問:‘為什麽呢?’李克說:‘屢戰屢勝,經常勝利就會驕傲,而經常發動戰爭就會使民生疲弊,不滅亡還等什麽呢?’頡利趁著中原大亂,就依仗自己兵強馬壯入侵中原,到今天還不想息戰,這就是他必然滅亡的道路。”太宗對此非常贊同。
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徵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①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無。
2.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譯文貞觀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53261當年剛剛平定京師,宮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沒有壹個宮院不是滿滿的。
可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弄得百姓無法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
“因此我每天從早到晚辛勤努力、毫無厭倦,只求清凈無為,使天下不生事端,從而做到徭役停罷,五谷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國好比種樹,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
君主能夠實行清凈無為,百姓怎會不安居樂業呢?”出處: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
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
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對待貧苦百姓,唐太宗並沒有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樣子,而且反而恰恰相反。
他對待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表現出了憐憫之心,同時他也關心農民的疾苦對待百姓他是格外的照顧,也因此受到百姓們的喜歡。李世民他時刻都有著國家責任感。
而且心中壹直存在著危機感壹直督促自己學習,而且不能貪圖享樂這也就為唐朝的盛世做出了鋪墊。像這樣有危機意識的他確實非常優秀。
時刻提醒著自己提高著自己,當時的百姓能夠有這樣的優秀傑出的皇帝,能夠過上幸福穩定的生活也是不容置疑的。同時李世民也是壹個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壹個人物,做事非常的果斷,而且他有著廣大的胸襟同時在治理社會方面他也是有著遠大的抱負。
擴展資料:
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鑒。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征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
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壹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壹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壹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雖然《貞觀政要》在史實上有所失誤,但由於敘事詳贍,文字明暢,論述的又是統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流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
百度百科—貞觀政要。
3.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譯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譯文: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裏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於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麽就不能夠安樂呢”。
4.貞觀十年,魏徴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文言文閱讀題求諫吳兢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於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壹日萬機,壹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主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貞觀政要》)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勖:勉勵B.尋亦誅死尋:不久C.如屬文之士屬文:叮囑寫文章D.言語致失次第次第:(言語的)順序、先後小題2:下列各句中,劃線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A.皆失其舉措其若是,孰能禦之B.愚臣處不諱之朝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言而不用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D.又比見人來奏事者乃使從者衣褐小題3:下列各項,均能表現唐太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壹項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②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④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⑤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1)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4分)(2)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4分)(3)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4分)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這)小題1:C小題1:D小題1:A小題1:(1)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妳們多次匡正補救我的過失,希望憑借妳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2)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3)我經常想到魏征遇事隨時規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壹樣,美醜都全然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