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阿昌族是七大少數民族之壹,人口較少,是雲南特有的。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言的分支待定。有兩種方言,梁河話和戶撒話,也用於其他民族語言或方言,如漢語和傣語。沒有母語,用的是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州龍川縣的戶撒阿昌族鄉、囊松阿昌族鄉、九堡阿昌族鄉,其余分布在瀘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鄰國緬甸還有壹些阿昌族。
阿昌族制造的鐵器非常有名,以“胡薩刀”聞名。根據2010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為39555人。
阿昌族風俗簡介如下:
首先,節日
阿昌族周圍有很多節日。在漢、傣等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可以看到它的民族節日。戶撒的阿昌族有很多節日,如扔鐘擺、潑水節、入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床單、過年、澆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擺姿勢”的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大,也是村落和阿昌族與傣族交流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盛大的民族節日是“阿魯沃羅節”。它根據阿昌族的意願,統壹了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人類傳說中的祖先紮帕瑪、紮米瑪的民族宗教節日“臥螺節”,以及龍川胡拉薩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節”。每年公歷3月20-21日舉行“阿魯窩洛節”,節日符號為青龍、白象。從3月20日開始,1994,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各支互派代表,共祝節日。節日的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客人展示才藝、歌舞、服飾,還舉辦各種友誼比賽,早已突破宗教的局限,向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第二,禮儀
阿昌族以好客聞名。
好客的特點體現在“以酒待客”上。如果親戚好朋友來家裏,壹定要請他們喝米酒,吃東西,可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誠意。如果遠道而來的貴客,會在村口請他喝“金寨酒”。阿昌族人,無論親戚鄰居朋友,經常來往,誰家辦婚喪嫁娶,蓋房子,大家都主動幫忙。在阿昌寨子,年底農閑時節,更多的年輕人結婚辦喜事,發喜帖的氛圍壹片紅火。人們互敬互愛,守望相助,通常會互贈糖果、餅幹、飲料等禮物。參加婚禮,可以送錢,也可以送生活用品。頻繁的接觸加強了我們的聯系。
第三,婚姻
阿昌族家庭壹般都是壹夫壹妻制的父系家庭,實行幼子繼承制,也有家族在裏面傳宗接代。
過去,青年男女在結婚前可以自由戀愛。每天傍晚,男青年都去他們喜歡的女孩家或竹林裏,用葫蘆笙演奏甜美的曲調來戲弄女孩。在壹些地區,青年男女蜂擁而至,在火堆旁唱情歌,往往通宵達旦,這被稱為“串姑娘”。而婚姻的締結是父母包辦的,這就導致了“結婚”(青年男女私下決定終身,女方父母反對,女孩帶著心上人私奔)、“搶婚”現象以及青年男女在婚姻中的苦惱。
現在的阿昌族青年大多戀愛自由,婚姻獨立。在壹些阿昌族村落,“串女”和二人轉歌曲也已經被舞廳和娛樂場所的交流所取代。阿昌族傳統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不娶同姓的習俗,但長期以來,與漢族、傣族通婚較為普遍,反映了阿昌族與兄弟民族長期以來的密切關系。
近十年來,隨著人口流動的不斷增加,族際婚姻和跨國婚姻有所增加。過去,在阿昌族社會,有夫兄婚的婚姻形式,也有姑姑嫁姑父、姑姑互嫁等習俗。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婚俗逐漸被人們認可,不再提倡。
第四,葬禮
阿昌族人通常把自己埋在地下。在信佛的地區,人死後先請佛誦經,然後擇吉日舉行葬禮。還有收氣、服喪、駐足祭奠等習俗。
葬禮上,佛陀在棺材上綁了壹條約三四尺長的布條,手拿布條走在前面,以示佛陀帶路,讓逝者平安到達“天堂”。靈柩擡出大門時,死者妻兒跪在兩側,靈柩要擡過頭頂,表示“搭橋”為死者過河。每個村莊都有壹個公共墓地。
梁河的阿昌族老人去世的時候,以前是用火槍響掉天空,現在是放鞭炮來表示對大家的哀悼。還請“住袍”(老師)主持祭奠儀式。葬禮上最悲傷的壹幕就是唱孝子歌讓人落淚,讓人感懷。
非正常死亡的人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