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
古代朝鮮最初是作為形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分散的,後來逐漸融合成部落聯盟,最後形成王國。
位於鴨綠江中遊的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最先建立。百濟在公元18年至660年發展成為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346年至375年成為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國家。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征服鄰國卡多王國,與中國唐朝結盟征服高句麗和百濟。後來唐朝想吞並高句麗和百濟。新羅武力作戰,於676年驅逐了唐朝的勢力。698年,滿洲中南部的原高句麗人建立了渤海王國。由於多元文化的交織,渤海國擁有源於高句麗、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並在9世紀上半葉達到頂峰,占據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裏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與突厥、日本建交。926年,契丹滅渤海國,包括高句麗人在內的大批民眾南遷,加入新建立的高麗王國。公元668年新羅統壹全境,8世紀中葉達到頂峰。新羅曾經是壹個佛教國家,後來佛教衰落了。新羅於935年向高麗王朝投降。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朝鮮王朝,支持儒教,抵消了佛教在朝鮮時代的主導影響。朝鮮采取溫和的政治制度,實行科舉。社會重視研究和學習,卻輕視工商業。第四代世宗王時期(1418 ~ 1450),創制了朝鮮文字“勛民尹正”。世祖王(1455 ~ 1468在位)篡奪王位,頒布了《郭靖大典》,成為王朝統治的基石。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準備對中國明朝發動戰爭。隨著軍閥豐臣秀吉的死亡,日軍撤退了。六年戰爭給明朝的朝鮮和中國留下了災難性的後果。從17到19,韓國閉關鎖國。1910年,日本打敗中俄,強行吞並韓國後開始實施殖民統治。
文化
韓國毗鄰中國。因為海陸的便利,自然會受到唐朝以來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文字、繪畫、建築。其傳統建築的形式在融合中國傳統建築諸多元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雖然韓國的建築藝術壹直與周邊的中國和日本有著相同的美學理念、主題、技法和形式,例如,對建築群體軸線關系的重視、圍合院落的空間處理、建築的基礎梁結構體系等。然而,韓國建築傳統,包括其他相關文化領域,始終堅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和意圖。同時需要註意的是,韓國發展形成的藝術,包括建築藝術,似乎不像中國傳統藝術那樣表現出宏大和超越性,也缺乏像日本藝術那樣成熟的裝飾意識和精密性,從技藝的完善和效果的精密性來看,中日傳統建築都被認為是高於韓國的。
建築視圖
正是有了這種恭敬自然的心理支撐,在韓國各種傳統建築的建造過程中,往往形成了壹種清靜祥和的氛圍和壹種謙和內斂的環境意向。此外,在韓國的文化體系和建築藝術中,除了佛教的啟發和復雜影響外,中國民間在陰陽五行、風水、道家、儒家等諸多方面的哲學影響也很明顯,甚至延伸到他們對空間的管理和環境氛圍的營造,這與韓國的民族發展史直接相關。
韓國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使韓國人民能夠壹如既往地相信自然,應對環境,平靜地生活。在他們的自然主義哲學中,不強調崇高,不反對自然,不把所有的細節都玩得完美。相反,他們總是將自然環境視為在建築物的規劃、選址、地基和建造中使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和手段。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和方式去詮釋和運用這些哲理,這恰恰是空間處理中的壹種細膩內斂的美。
韓國建築的選址也遵循“見山見水”的風水原則,對自然環境的外在特征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山前要有水,建築盡量避免破壞自然地形輪廓,以免擾亂人們十分重視的自然和諧,避免個人智能的畸形發展。
由此可見,古代朝鮮建築師重視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協調,從不做任何與壯麗的自然環境相違背的事,也不與自然景觀在高度和壯麗上相競爭。這,也許,就是工匠或者朝鮮民族的區別吧。他們在努力實現“使建築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理想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在內心埋藏更多的欲望,他們的創作被壓抑了很久。雖然藝術的靈性也是服從的,但它在等待釋放。再者,在努力適應自然,融入環境的同時,消除噪音,呈現清澈,如韓國的古剎。
韓國建築中強調的與自然不沖突的理念,也表現在美麗樸實的山野對佛教寺廟的選址上,優秀佛教藝術傳統的創造者們最先在自然中紮根。大多數建在山麓或深谷中的古代寺廟和寺院,在布局和建築設計上普遍采用避世或隱逸的理念,旨在將內心的壓抑釋放到大自然中,尋求世俗世界難以企及的空靈。寺內凈室、佛寺、祈年殿等建築錯落有致,庭院寬闊,尺度相對平和,易於接受周圍的山石和若蟲。周圍被參差不齊的樹木環繞,既無障礙又對外界透明,空間富有層次感,盡可能讓寺廟不引人註目,這裏的空間什麽都沒有。形雖趨於無為,意達廣大空間。古寺的規模之低,間距之寬,都顯示了韓國人對世界的接納和關懷,也說明了宗教空間的意義及其內涵的神秘。
宮殿
朝鮮宮殿和寺廟的風格采用了中國那樣的大型建築體系,鬥拱,梁架比較平,屋檐深而渾厚,瓦面重。這類建築的風格大多接近中國的唐風,但也有壹些建築的技術和結構發生了壹定程度的變化。彩繪圖案廣泛應用於寺廟和宮殿。
以新裝修的景福宮為例。景福宮,位於韓國首都首爾,是著名的古代宮殿,也是國王的居所。它是由李朝的祖先李成桂於1394年建立的。中國古代的《詩經》中有這樣壹句話:“君子必有千秋之福”,所以景福宮就是以這句話命名的。
景福宮外有壹面磚墻,全長3626米,高約3米。宮南有壹座光華門,門內有李猩門,李猩門外有壹條東西向的運河。金川大橋橫跨這條河。宮殿的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建築就像
景福宮的主殿秦征殿是整個宮殿的中心建築,是李朝所有國王處理國家事務的地方。秦征廳坐北朝南,正面有壹個寬闊的庭院,四周是單層的走廊式建築,庭院裏有壹條隧道,地上全是青磚。建築位於雙層花崗巖雕花圍欄的平臺上,上層的四個角噴出動物形狀的水。雲臺每層都有雕欄環繞,石柱上有蓮花支撐。比例重,雕刻粗糙。只有在雲臺的轉角處和石階兩側雕柱的交接處,立有石柱,柱頭上雕有猛獸。雲臺南北兩側正中各有壹座石雕丹墻,兩側有石階,東西兩側有兩座無丹墻的石階。建築寬五間,深五間,上有重檐,重檐之間有細隔扇窗。秦征廳的門、窗、隔斷都用綠松石裝飾,梁柱則用粉條彩繪。
在宮媛西側的蓮池東岸,向西有壹石臺,四周有石欄桿,形似石船,以石橋與東岸相連。上面建有壹座亭子——清暉樓,曾是國王盛大宴會和娛樂的場所。石舟與建築南、北、西三面環水,遠岸全是花園、樹林或花壇,視野開闊。清輝樓的樓寬七間,深五間。底層架空,二層開放式。下部架空層以壹整根方形石柱為基礎,柱基有壹定的分布。上部設有無門窗的透明木平臺,上蓋單檐斜山式灰瓦屋頂。木梁、木柱刷紅漆,檐下檁條椽、鬥拱都刷滿漆。這座建築造型簡單,規模宏大。
此外,景福宮內還有思政廳、幹青廳、康寧廳、交泰廳等大型廳堂及附屬建築,警備室的橫梁上懸掛著用中文書寫的匾額。在景福宮周圍的建築內部,有豐富的裝飾和彩畫,裝飾線條流暢,圖案自然多變,多為紅、綠相間,也有黃、藍相間,用金箔裝飾。色彩效果溫暖熱烈,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在宮媛的東北部,還有壹座10層樓高的祭天石塔,高高地聳立在石雕平臺上。石塔平面為四邊形,建築分布相當明顯,造型古樸。它是韓國的國寶之壹。
由於氣候寒冷,景福宮的主要客廳都建在石臺上,底部設置地下煙道供暖系統,在室內形成火炕,給地面供暖。這種方法是從韓國各個歷史時期壹直使用的火塘發展而來的。在建築的側面,有壹個加炭火的洞和壹個通風用的煙囪狀的“溫度突增器”,保證冬天在室內不用生火就可以直接取暖。“吐溫”由外墻搭建而成,外觀極具裝飾性:塔形高於屋檐,通體用磚砌成,上面建有中文的圖案,多為吉爾吉斯語如“長命無疆”或雙喜臨門。
1553年,景福宮北部的壹部分被大火燒毀,大部分宮殿建築在日據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到1865年重建時,只有10座宮殿完好無損。目前只修復了其中的幾個,現在看到的是2004年大修翻新的樣子,而景福宮建成時的盛況只能
人們用自己的想象去哀悼就夠了。
平民住宅
韓國傳統住宅由於等級森嚴,不允許過大,也不能在細節上浮誇繁瑣,盡量不用畫裝飾。其傳統民居的理想模式是:民居前墻外有水池,池中種有荷花和木亭,屋後有供家庭祭拜的祠堂,呈現出壹種與自然和諧的幽雅氛圍。像傾向於自然選址和建築體系的自然哲學壹樣,住宅建築內部空間不強調多變曲折,尺度較小。而普通的居民樓則類似於幹籬笆,上面是稻草屋頂,地下有炕取暖。士紳的宅邸寬敞宏偉,瓦頂。
房子用的木框和木門窗基本不做粉刷和裝飾,保持自然質感。構件規模小,形式簡單,裝飾少。屋頂通常覆蓋著茅草,屋頂形式是小休息和懸掛。在山區和農村,我們經常會看到風格原始的房子:平面是簡單的長方形,內部空間分為兩個房間和壹個廚房。有些房屋采用由長方形演變而來的L形,即在主屋的壹側建壹個廂房,主屋和廂房的內部空間是相通的。還有壹些房子兩邊各有壹個翼,這樣房子的平面就是半封閉的U型。其他房屋沿四面分為正房和廂房,使平面圍成壹個方形的內院,建築中間的內院作為日常生活和日常活動的空間。根據不同的樹種,庭院交替種植,形成多層次的立體景觀。
在韓國,雄偉自信的宮殿建築巍然屹立,質樸寧靜的寺廟隱退在山泉之中,寬敞的鄉村民居謙虛地融合在原野之中。從對其傳統建築的分析可知,韓國人在空間意向上追求簡約、傾向自然、富有意味的精神,以及對大自然山川的崇敬和相近的藝術取向和表現力,不會比中國和日本人遜色。
-
歡迎來到erath.tribe.heiyou.com,壹個環保部落。
不搞“色情”,但可以研究“情色”;不能總強調“性感”,要讀好文章需要“感性”;“愛”太狹隘了,“愛”是寬泛的,不能太“文人化”,壹定要“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