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東亞的壹個島國,面積37.77萬平方公裏。它由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四個主要島嶼和3900個小島組成。日本人的祖先由對馬島和庫頁島以南的突厥-鮮卑部落和菲律賓-琉球島鏈以北的馬來部落組成。其民風兇悍野性,又不乏美感。日本地處西太平洋板塊斷裂帶,地震、火山爆發、臺風頻發,島民堅韌淳樸。日本人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並在唐代達到頂峰。1274和1281年,元朝主子忽必烈兩次派出聯合艦隊征服日本,由於天氣惡劣(臺風季節)、地理位置(不習慣海戰的大陸軍隊)、人情融洽(中朝軍隊不願意幹活),損失慘重。
日元戰爭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遠遠超過外國(包括中國)歷史學家的評價。陸地人很難想象島國和島國人的心態。他們常年被困在汪洋貧瘠的海岸,任何外界的信息和刺激都會被放大很多倍,成為長久的精神和物質內容。當北條時期的鐮倉幕府以後裕道天皇的名義招募了20多萬日本武士抗擊元軍並取得勝利時,連武士們都不敢相信,橫掃亞歐、征服無數部落的蒙古聯軍會被自己打敗。
勝利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遲早會產生壹個復興的時代。公元前的波什戰爭激發了希臘產生了佩裏克萊斯的黃金時代。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迎來了海權時代;彼得大帝打敗了瑞典軍隊,把俄羅斯推向了輝煌的200多年。日元戰爭也是如此。從那以後,武士階層成為國家的支柱。
但是,在和平年代,壹個戰士要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並不容易。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武士扮演著地主、領主和著名的民間武裝的角色。他們既不從事經濟生產,也沒有行政經驗,社會地位高。他們整天帶著劍四處遊蕩。社會動蕩和沖突,他們有存在的價值。結果,他們的始作俑者讓社會陷入混亂。
自日元戰爭以來,日本開始了壹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稱為“戰國時期”。領主、城邦、小國之間爭鬥不休,勇士們越打越勇。他們還從蒙古戰俘那裏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戰術和戰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武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之花,日本則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猛士。長期統壹的中國需要並創造了儒家、儒教、儒教;在長期分裂的日本,出現了以菊花和刀為象征的武士文化。武士在日本歷史上扮演過暴力的角色,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只是戰刀換成了制造公司。
武士不僅具有日本傳統的忠誠和勇敢,還從蒙古人那裏學習狡猾、計謀和政治智慧。到了豐臣秀吉時代,他終於整合了武士的特質,成為統壹日本的第壹人。
豐臣秀吉(1536—1598)是壹位世襲武士,這種世襲制度與蒙古制度非常接近。與他的前輩和同時代人不同,豐臣秀吉最終體會到了蒙古典籍中的結盟技巧、等級政治制度、戰利品分配的激勵方法和軍事信息科學。豐臣秀吉在南北戰爭後統壹了日本。在他之前,日本只有壹個像中國周朝那樣的象征性中央政府。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20多萬水軍,700多艘戰船,沿著忽必烈的老路線,反方向從日本殺向朝鮮。
很明顯,豐臣氏打算從朝鮮進攻中國,這也是忽必烈軍隊的逆向路線。如果時間和運氣離開,以中國為基地,沿著鐵木真的必經之路征服世界。既然成吉思汗能做到,為什麽不換個日軍統帥呢?
豐臣遠征軍登陸華南,像電流壹樣沖擊著韓國政府的敏感神經。朝鮮的地理對中國極其重要。中國自唐朝以來,誰住在關中谷地(能攻能退能守),誰就能控制中國。遼金以來,凡是居住在滿洲平原(可攻可退)的,就能拿下中國:滿清,北洋軍閥,日本人,中國* * *林彪部隊。全副武裝的萬裏派將領李配合朝鮮聯合艦隊司令進行了艱苦英勇的反擊,最終在1598年底全面擊潰了的艦隊和軍隊。這期間爆發了激烈的海戰,如川渝、仙山島、呂梁等。呂梁海戰是壹場世界級的海戰,450艘日軍船只被擊沈或焚毀,數萬士兵受傷。豐臣秀吉因戰敗抑郁而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豐臣秀吉北進西進的戰略與明治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略是壹致的。這個戰略方向好處大,阻力大,風險也更大。以豐臣秀吉當時的實力和潛力,我認為選擇南進戰略更為有利。
日本沿著琉球-仙道群島和小笠原-馬裏亞納群島在廣闊的菲律賓海周圍建立了壹個殖民商業圈。剛開始的時候確實無法收到足夠的商業利益,但是稍微穩定之後,就可以通過帝汶海和弗洛雷斯海的海峽出印度洋,通過幾個精心挑選的珊瑚礁,就足以建立壹條可靠的印度洋航線。它不會在馬六甲與葡萄牙和荷蘭艦隊競爭,而是在印度洋與西方商船進行交流,從事利潤豐厚的東西方貿易並隨時跟蹤西方的工業、商業、金融、科學和文化進步,並將永遠保持領先地位。這個戰略方向阻力小,時間長,但長期收益高,但不是當代人能接受的。其實明末清初收復臺灣省的鄭不可能棄北而南遷吧?今天,日本的企業財團基本上都是沿著南進戰略走出國門的,日本從中獲得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和金融利益。只是指出,到1998,日本政府對印尼的援助貸款已達3.829萬億日元,而對中國的政府間貸款僅為2.445438+0萬億日元。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被後人貼上“鎖國”的標簽。明治維新後,德川時代受到了極大的批判。二戰後日本復興,日本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重新評估德川時代,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德川家康是豐臣秀吉的壹位將軍。今天,他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不亞於中國歷史上的漢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他出身公爵,卻在壹個敵對的家庭裏做了12年的人質,獲得了豐富的政治經驗,這讓他完全不同於壹個純粹的日本武士。在日本諸侯吞並戰爭中,他認識到政治手段和遠見比軍事鬥爭更重要。他讀漢書,寫漢字,吃中藥,拜朱、朱元璋,學會了生活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忍”之術和政治戰術。豐臣秀吉非常重視他,在他去世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兒子和思想托付給他。
日本入侵朝鮮失敗後,武士政權面臨崩潰。如果在壹個島國保留豐臣氏蒙古式的中央集權,必然會導致皇室繼承權的血腥爭奪,類似於英國的紅白玫瑰戰爭,最終消耗日本武士的鮮血,使日本陷入長期的積貧積弱。德川家康比任何人都清楚,豐臣秀吉的兒子沒有讓日本人擺脫困境的政治能力,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反叛了。他欺負豐臣秀吉留下的孤兒寡婦(日本成語“德川家康式挑剔”),激起了他們的反抗,引發了壹場卵石之爭,殺死了他們和所有的皇族。作為壹個忠誠正直的日本武士,德川家康的行為震驚了全世界。1603年,德川成為日本的行政長官——征服外國的將軍。
壹旦政權到手,德川家康就開始改革。從歷史上看,這不亞於著名的大化改革和明治維新。德川家康改革的核心是法制對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幕府的領土約占全國的1/4;其余歸大明所有,稱為諸侯國;在中央機構中,將軍與老鐘(相當於總理)、若年吉(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秘書長)和宗教界劃清了權責。幕府直接管轄,垂直領導;其余的附庸國,分散和自力更生,保持對幕府的正式尊重。從表面上看,德川時代的日本政治類似於中國西周和南宋的混合狀態。武士階層及其最高領袖保持了其形式上的領導地位和尊嚴,而具體的權益則交給了封建領主、鑄工、文官(日本文官不同於中國的儒家文官)、宗教界和皇帝。這保持了日本政治的基本穩定,與中國明清時期的中央集權穩定完全不同。下層階級、藩屬國、武士各有各的自主權。從表面上看,日本在“沈睡”,完成了明治維新前的準備,就像歐洲在中世紀後期完成了文藝復興的準備壹樣。
日本武士壹直活躍在對鄰國的武裝試探性攻擊中。這種被中國稱為“倭寇”的海盜襲擊,對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但日本武士卻受益匪淺。使日本的職業世襲武士和沿海民眾在較長的和平時期內保持相當強的戰鬥力,國家不需要供養常備軍。然而常備軍也因連年征戰的無常而滋生腐敗。“倭寇”是匪商結合,采取分散的蒙日結合戰術,內部組織嚴密,多采用突襲、伏擊遊擊隊等戰術。以前日本武士用不了這種蒙古技能,情報工作很出色。往往很少有倭寇逼得龐大的明朝人心惶惶。直到神教戚繼光采取了中國傳統戰術與遊牧民族戰術相結合的戰術,才將倭寇擊退。然而,此時已是17世紀初,明朝即將被推翻。日本政府和民眾對中國的輕視,為18世紀的思想變革和19世紀的向西方學習奠定了觀念基礎。
日本海盜與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船長商人有著廣泛的交往,這遠比封閉的中國文人和下層民眾對西方的了解更直接、更真實。日本的“鎖國”無非是壹小撮貴族在宮中研讀經書、茶道、劍道、閱讀《源氏物語》,其下層是開放的;而中國的中央集權,高層僵硬,舉國死寂。
從地理上看,日本武裝勘探的範圍主要在黃海和東海。這片海域最終成為明治和昭和時期日軍的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