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西人的結婚儀式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禮儀,隆重而復雜,夾雜著許多迷信色彩。解放前陽西人的婚禮壹般是封建婚禮,解放後有很大變化,但有些地方仍保持著中國民間婚姻的基本禮儀,而且充滿了陽西特色。
過去陽西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十八男十六女),雙方父母請媒人(俗稱媒人)為他們物色配偶。媒人根據“門當戶對”選定對象,向雙方父母介紹男女雙方的年齡、品行、家庭狀況。雙方父母同意的話,就把結婚男女的生日(俗稱年庚)寫在紅紙上,媒人交給對方,然後雙方各請壹個術士。如果在某段時間內沒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雙方父母可以正式見面,互相提出結婚條件,約定彩禮、蛋糕、食物、嫁妝,訂立婚約,選擇吉日,舉行儀式。這個階段完全取決於父母雙方。雙方的孩子都沒見過面。
封建社會末期,壹些開明的父母,在訂婚之前,會讓男女雙方見面,見面地點由雙方約定,俗稱“相見”。如果雙方都沒有意見,就是父母決定男方把彩禮給女方,女方接受了彩禮,就被視為男方,婚期由男方選擇。
男方選定結婚日期後,通知女方,派人將寫有結婚日期的帖子送到女方家,俗稱送“日單”。女子接過後,給親戚朋友發了請柬。在婚禮的前壹天,易南先生白天被雇來做壹個精致的新娘,晚上舉行宴會招待親戚和朋友,俗稱烹飪。
結婚那天,男方壹大早就派人來送彩禮。彩禮的多少取決於男方的富裕程度。女人在此之前準備嫁妝。婚禮當天,男方的迎親隊伍先放鞭炮慶祝,然後媒人坐青衣轎子引路。唐鑫手捧紅柬禮盒,後面是新娘轎子,後面是吹了手的儀仗隊,女方設宴招待迎親隊伍。晚飯後,新娘坐轎子出門,隨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
婚禮當天,陽西女性要做很多禮儀。第壹,妳要打扮,第二,妳要開臉,第三,妳要餵,第四,妳要送出去。送出的時候,母親要撒米,壹邊撒壹邊念壹些祝福語。女人出門,不準踏門檻,不準回頭看父親和哥哥,也不準哭,這是吉祥的。
晚上,這個人設宴招待客人。舅舅在前,新郎掛花,伴郎在門口等著。當婚禮隊伍回來時,鞭炮齊鳴。新郎站在門口的凳子上,手裏拿著壹把紙扇。新娘經過時,他在新娘頭上拍了三下,意思是給新娘壹個驚嚇,以後聽男方管教。新娘進房後,新娘的嫁妝要由新郎打開,逐壹檢查,雙手放在頭上,讓所有親友過目。
晚宴上有壹個圓臺,選出八名幸運男女陪伴新郎新娘赴宴,俗稱陪圓臺。晚宴中途,新娘由伴娘陪同,伴娘逐壹向男方長輩敬茶。長輩喝完茶後,要給新娘茶錢,以示對新人的關心和愛護。晚飯後,新娘回到自己的房間,廚房工人收拾碗筷,擺酒席。打牌位的人分兩派。他們壹邊為新郎新娘說唱,壹邊向新郎新娘提問,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倫理道德、愛情生活等。牌位壹直玩到深夜。
婚禮當晚,新郎新娘將在洞房舉行婚禮。程序和儀式很多,但無論洞房人怎麽吵,新郎新娘都要聽話,不能鬧。直到新郎離開,當天的婚禮才結束。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去教堂祭祖,捧茶跪拜翁阿姨,明天走親戚,俗稱散竈。三朝之後,新娘回到父母身邊,俗稱三朝。當新娘回來時,在日落之前,新娘的家人會贈送蛋糕,並向男方的親戚和朋友分發禮物。女方家結婚,第壹個節日,女方會給男方家包粽子,俗稱送頭節;大年三十晚上還要做蛋糕送到男方家,俗稱送大年三十。送到大年初壹。這要看以後的情況。壹般女方家會給男方家送幾次蛋糕。在舊社會,窮人家給女兒出嫁,都擔心送蛋糕。女兒回來,父母也要操心壹次。所以在舊社會,陽西把給女兒嫁人稱為“冷風”,意思是給父母添麻煩得不償失。
在舊社會,陽西的女人在結婚前是不允許隨便出門的。他們不得不呆在家裏,召集壹群姐妹,收集婚禮歌曲,用哭泣作為歌詞來表達他們離開父母和親人的感情。哭嫁的形式有很多種,有哭有嘆,有答有答。漁夫的女兒結婚前,要住在另壹條船上,在船上哭著結婚。他們唱鹹水歌。月夜,坐在岸邊聽漁夫女兒哭嫁,對當地人來說是壹種享受。聽的人都忍不住唱起了過去的鹹水謠,在那裏等著結婚的人都回來了。當時還挺熱鬧的。
舊社會陽西的婚俗,這裏只能大致描述壹下。俗話說,百裏不同風情。就陽西本身而言,各地的婚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差別很大。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